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2-12-23 17:17

如何评价电影《金刚川》?

  我个人有一个不成熟的愿望:电影《金刚川》选送参加明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奖(不狗头,认真脸)。
  不剧透,简单科普一下这部片子的背景。电影的开头说“这是最后的决战,打完了就能回家了”,历史上确实如此,电影的背景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金城战役。战役爆发在1953年夏季,此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歼敌5.3万余人,将南朝鲜军4个师打残,收复阵地160余平方公里。
  本来战役之前双方都有想坐下来谈谈的意愿,但偏偏李承晚这货没点逼数,偷偷搞小动作且破坏战俘遣返协议。于是志愿军金刚怒目,以攻为守,打得李承晚又有了逼数了。上甘岭、T字山等战役,证明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如果想守,就能守得住,不动如山,我军的一寸阵地你都休想得到;金城战役证明了志愿军如果想攻,就攻得出,动若雷霆,你美军一寸阵地都不是安全的。打完了就没啥好说的了,开谈吧。
  在历史中,金刚川上有一个英雄的工兵连——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第10团第3连。金刚川河面宽度约60米,水深6米,是横亘在前线与后方的一道天堑。而我军工兵连在英雄连长张振智的带领下,顶住美军的狂轰滥炸,把桥当做了前线阵地,一次又一次地神奇般的修复了这条生命线。
  古有诸葛亮七擒孟获,今有志愿军七修金刚桥。历史上美军先后出动上百架次轰炸机狂轰滥炸,并配合延时炸弹、燃烧弹以及榴弹炮远程炮击,共投放炸弹1000枚左右,炮弹超过2500枚,先后七次炸毁桥梁;甚至为了不让志愿军得到修桥的木材,在周围的森林里都投下燃烧弹,把树木烧得精光。而伟大的人民志愿军战士,一次又一次奇迹般地修好桥梁,语言已经不能够形容他们的伟大,而这也仅仅是抗美援朝中千千万万伟大事迹中的一例。
  需要科普的一个背景是:防空炮真的很难很难。不要听这两个名字就觉得它们是针锋相对的,防空炮与飞机的地位实力完全不对等。你真想用一架防空炮打中飞机,大概就像你用弹弓打中一只乱飞的苍蝇一样困难。防空炮的优势在于数量,能够形成火力网,这样才能发挥“规模经济”的效应。譬如太平洋战场上,航母和海军航空兵大放异彩,那时候舰船的防空炮是怎么运作的呢?齐射打到高空,在一定的高度炮弹爆炸——不是瞄准你的飞机,而是在舰船上空形成一层爆炸的弹幕,阻碍飞机俯冲投弹。
  无论是太平洋战场还是英吉利战场的实践证明,最有效率的工具还是飞机,防空炮的效率非常有限。但是,我们的装备物资非常匮乏,本来要打火力压制和弹幕的防空炮,只能当成狙击枪用。所以在电影中我们志愿军战士能有这样的战损比,非常非常非常。另外美军开的也不是侦察机,而是执行侦察任务的歼击机,有着不俗的机炮火力,还可以携带炸弹。
  还需要科普的第二个背景是:为什么吴京和张译在抢炮位?不太了解军事知识的观众,可能会觉得他们在抢功劳、抢战果,但这又陷入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陷阱。志愿军两个防空班,总共两门防空炮,仅仅几十发炮弹,为什么不能打交叉,还要一个隐藏炮位?就是因为防空炮和弹药太匮乏了,打交叉两门炮就全暴露了,而美军大规模轰炸桥梁之前,肯定是要端掉我们的防空炮阵地的,所以设置一个隐藏炮位,就是多那么一个后手,多拖一波空袭,那么一丝丝拖延时间的机会给大部队过江。
  所以说第一门炮位就是靶子,就是给美军来打的。暴露的炮位是铁死的,隐藏炮位可能有10%的生机。张译和吴京不是在争炮位,而是都想替对方死,都想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对方的生机。因为张译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内向木讷的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观众可能看得不是特别明白。吴京损他,让他赶紧走,不是嫌弃他,而是故意说这些恶毒的话不让张译有心理负担,而张译很明显明白了这一点,他意识到了吴京要替他死,而他自己要完成属于自己的价值。
  更广义来说,这两门防空炮阵地,就是在替“桥”死、替大部队死——暴露炮位是替隐藏炮位当靶子,而隐藏炮位是要为大部队过江拖时间,两个防空班早就把自己置于“死地”了,但他们无悔。这就是伟大的志愿军战士,这就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这两个背景大家了解到了,再去看电影就会有更好的体验。这里就不剧透了,说两个两点吧:一是志愿者战士们各地方言——“我们都是来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另一个是贯穿电影的三首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条大河波浪宽……”“风烟滚滚唱英雄……”
  电影的配角也都都很有血有肉,比如两位四川老乡,本身互有好感,但无奈根本不是有条件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最后他们相互留下的话是“我们前线见”。他们都是十七八岁最美好的年纪,他们最配得上“你会活下来,生好多宝宝,看着他们长大。你会活到很老很老,死在温暖的床上,而不是这儿,不是今晚,不会像这样”这句话。但是,他们选择了牺牲,他们的牺牲让我们能够死在温暖的床上,死在儿孙身边。这就是如今再去重温那段历史的意义。
  最后这段话老读者读过很多次了,但我还要不厌其烦地再说一遍——读大学的时候,我给一位94岁的老红军整理过回忆录,他跟着贺龙走过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在太行山上打过游击,参加过解放大西南的战争和抗美援朝,他本人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活历史。因为这是组织上的任务,最后所有回忆录内容是上交封存的,很遗憾我自己手里没能留下这部活历史,但是老红军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
  “打了二十多年的仗,我身边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啊,最早我那些战友还有吗,没有啊,我知道的是一个都没有啦,打到人身上跟纸一样,能活下来是命大,就我撑到这一天过上好日子了啊……你说打仗怕不怕死,能不怕么。怕,我给你讲啊,为什么还要上?我们的命贱,娘生了十个孩子,能有三个长大就不错;灾荒一来,人跟那风吹稻子一样一片一片往下倒……我们的命贱,我们不希望你们,不希望你们这一代命也贱,我们打仗是给你们打啊……”
  希望大家带着这段话去看电影,看完电影了也想一想这段话。南斯拉夫有一部经典电影《桥》,如今我们的电影也拍了一座金刚川上的“桥”,耐心看到最后吧,这座桥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表达。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