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2-09-08 13:37

影视评论的方法与技巧

   概念 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  电影艺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 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 产生 发明于19世纪末。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 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 生日。  电影的本性: 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 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 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 电影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 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 线等进行分析和批评,又称电影批评。  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 认识价值、社会意义、镜头语言等方面,达到拍摄影 片的目的,解释影片中所体现出的道理,既能通过分 析影片的成败得失,帮助导演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 平,以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还能通过分析和 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 赏水平,从而间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评论内容 影片的题材、主题、人物、社会意义 不同片种、样式或影片的艺术风格、造型表现 手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 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电影创作进行专题评 为著名的电影导演、演员等电影艺术家撰写评 传的 在报刊上对当时上映的影片或某种创作问题写 专栏评论 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影片进行评论
   导演的独特构思  声音画面  蕴含的深刻道理  影片的时代意义  影视音乐  电影内容  电影灯光照明  电影的拍摄技巧  电影中的角色
   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 、技术、任务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 从而近一步论证。
  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 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 第二代导演--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 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 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 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 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 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 、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 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 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 “导演”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提出 中国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 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 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  主要代表人物吴贻弓、吴天明、张暧忻、黄建中、滕文骥、郑洞 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 、黄蜀芹、杨延晋、王好为、王君正等。  导演寻找历史底蕴,更多地表现对历史和现实、对民 族文化与现代意识交叉契合点的捕捉。在反映现实的影片中可以 看到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看到历史与文化如何制约着、创造着 影片中人物的行动。是真实化的纪实美学。
  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 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 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 、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 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 别强烈。  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其 中张军钊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 发冲天。而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1984年)、《大阅 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壮拍出《猎 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呈上 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1989年 张艺谋捧出了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作《红 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 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代表人物及其 作品有:张元《妈妈》、《北京》,王小帅《冬春的日子》 、《十七岁的单车》,王一持(王强)《新一年》,路学长《长 大》,章明《巫山云雨》,管虎《头发乱了》,何建军《邮 差》,娄烨《周末情人》、《苏州河》,张扬《爱情麻辣烫》、 《洗澡》,贾樟柯《小武》、《站台》,王全安《月蚀》《图雅 的婚事》,宁浩《绿草地》等。
   画面的构成 1.构图 影视作品中,运用镜头成像特性与造型手段,把所要表现的 对象和意图赋予相关的造型因素(如光影、线条、色彩)。 影视构图的基本要素:主体、陪体、环境、景别
  是影视画面中的主要 对象。可以是一个( 组)对象;可以是人 或事物;可以是主角 或配角。总之,是要 表达的中心。
  陪体 是画面中陪衬主体的 景物或人物具突出主 体、说明主体、均衡 画面、美化画面和渲 染气氛的作用。处在 与主体相应的次要位 置,既与主体相呼应 ,又不能喧宾夺主。
  全景 是指表现人的全身或 一个场景全貌的画面 。有比较明确的表现 中心,一般有两个结 构元素:人物与背景 。
  色彩的表意功能 还原功能:还原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 刻画人物:如《人证》 营造气氛: 如《现代启示录》 表现主题: 如《蓝》、《白》、《红》
  影片《黄土地》,以 温暖的土为基调 ,表现中国人的文化 内涵,给人一种沉稳 感觉。结合陕北文化 中的色彩含义,既饱 含凝重、单纯、浓郁 ,又对比强烈。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色》、《白色》、《 红色》分别用三种颜色来表现自由、平等、 博爱的主题。
  按光的来源分:自然光、人工光、混合光 按光的方向分:顺光、侧光、逆光、顶光、脚光 按光的性质分:直射光、散射光 按光的效果分: 主光、副光、轮廓光、背景光、修饰光等
  1927年10月23日,美国阿兰▪克劳斯▪ 兰德摄制的《爵士歌王》公映 ,标志着电影进入了有声时代。
  1 、影视艺术声音的含义 声音是创造影视形象,展现影视时空的重要手段,同构图画面一样,是构成影视 的基本语汇。
  2、 影视艺术声音的类型 影视艺术声音的类型包括:人声、音乐、音响  人声: 人声是指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和拟人化的动物语言,包括对话、独白、旁白。 音乐
  指与影视艺术的视觉影像相联系的特殊的音乐形式。 从发音种类上讲:包括器乐和声音;从音乐形态上讲:包括有声音源和无声源。
  还原和创造逼真的环境效果 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情绪 交待行为过程,推动剧情展示 产生象征,隐喻等意蕴
  声音和画面是影视艺术的两大因素,共同构筑了视听形象空间。 画面需要声音配合,声音也离不开视觉形象,画面和声音共同创造了一种新的 审美形式。
  1、 声画合一 又叫做声画同步,指画面中的视像与其发出的声音在时间上吻合一致,即声音是由画面中的人 或者物体、环境所产生的,从而达到一种有声有色的线、 声画分立 又叫做声画分离,即画面中的声音与形象不同步,相分离,声音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声画分 离能够强化声音的艺术功能,起到表达人物的主观情绪,发挥声音衔接画面,转换时空,刻画 人物形象等作用。 3、 声画对位 指声音和画面各自独立,分头并进而又殊途同归。从不同方面表示同一含义,是对立统一的辩 证关系,声画对位能够使观众产生一种想象和联想,从而达到一种象征、隐喻的表达效果。
   片例;《有话好好说》开场一段漫画和间离;非写实的,观众进 不去;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顺序非逻辑;剪辑紧扣主题——不可 能好好说。片例:《卧虎藏龙》开场一段环境端庄、优雅、肃穆 ,和要表现的真正的残杀的主题相矛盾,但是又高度的统一,唯 心主义的现实主义;场面调度的生活化;可看性的依据时人物性 格。
   在对影片予以评论时,首先时要确认时对电影进行综合性评论, 还时主要针对某一方面进行评论。如果要进行综合性评论,一般 对文章的篇幅要求较大,否则很做做完整和系统的评论。而在当 下杂志和报纸发表的电影评论中,较少出现综合性的评论,大部 分属于对电影某个角度或者多个角度进行的评论。这时因为,作 为一篇评论文章,能够做到对影片的一个或者多个角度进行或方 面阐释清楚且有新意,已经时很难能可贵的了。  而作为一部影片,其具有的突出特点一般不会太多。不必面面俱 到。因而,对影片的评论角度需要做出选择。  通常评论者对于评论角度的选择应该持这样的原则:  第一,属于影片最突出的方面。  第二,时影片最具有特色的方面。  第三,具有研究价值的方面。基于以上原则,评论者可以从电影 的文本意蕴、艺术形式、创作和制作三方面入手。再予以具体的 选择:文本意蕴又有多个角度可以选择:
   其一,主题。主题意即影片的主旨。在进行主题的评论时,还需 注意,一部影片,特别时比较优秀的影片,通常并不时只具有一 个主题。有时还会有一个、两个或者更多的副主题。或者影片的 主题或副主题比较朦胧,一时难以辨清。这都时正常的。从影片 的副主题入手进行评论也时同样重要的。此外,影片还会表现出 一些未形成主题、副主题,但也富有意义和特点的思想内涵与意 境,同样值得重视,可以加以评论。  其二。矛盾冲突。在一般戏剧性较强的影片中,矛盾冲突时十分 重要的:即便在一些戏剧性不太强的影片中,也不乏矛盾冲突的 表现。因而,对于矛盾冲突的评论,也是一个重要的角度。在影 片中,矛盾冲突通常表现为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群体之间、集 团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争议和斗争。它对于表现影片的主旨具有 重要的作用。而在一部电影的矛盾冲突中,有时又可以表现为主 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冲突,分别在影片中起到不同的作用,都是 值得评论的。
   其三,人物。影片中的人物通常是评论的重点,。一部影片的人物造型 是否具有特色,是影片能否成功的关键。影片中有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有时不仅主要人物,而且次要人物也具有突出的特点值得评论。对于人 物的评论,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人物形象的评论。这是最为通 常的评论,主要对人物的一般特点和形象特色予以评价;二是对人物性 格的评论。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认知,进一步洞察促物形象形成 的性格特点。这是在人物形象基点上的深化。三是对人物心理的分析。 这是在人物性格分析的进一步深化。人物的心理状态属于人物的精神层 面。这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基本动因。而对于人物心理的分析又离不开对 于性格和基本形象的把握。这三个层次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 其四,情节。情节对于作品的思想意蕴来说,应属于形式。而对于作品 的结构和艺术语言来说则属于内容,因而通常对于情节称之为内形式。 在一部电影中情节是故事发展的轨迹。在情节的延宕中,交织着各种矛 盾冲突,以及众多人物的喜怒哀乐、命运遭际。在情节的发展轨迹中, 通常表现为起始、发展、、结束等环节。正如中国传统戏曲理论所 强调的起承转合那样,演绎着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和人物的命运。由于 电影意在表现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情节的钩织又常常呈现出反复 的特点。即出现主要情节和多个次要情节。这些情节有时呈现为平行的 状态。有时又呈现出反复交错延展的情形。
   其五,细节。电影的细节表现为情节的运行中一些瞬间的人物的 表情、动作、或者人与人的交流。细节在影片中经常可以起到火 龙点睛的作用。具体来说,细节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对影片 主题的强化。二是对于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暗示。三是对于情节发 展的推进。细节可以富有诗意式哲理。对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启 示!
   其一,结构。结构与情节紧紧相连。结构是营造情节的方式和方 法。电影的结构是复杂的。就其结构特点来说,有的电影表现为 两个或者两个或者更多的情节平等发展的特点,有时还体现为倒 叙的或者插叙的结构特点。在其结构的风格样式上,有的采用戏 剧式结构,即特别重视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矛盾冲突的营造和 发展。有的采用小说式结构,即强调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内在 规律自然发展,并不刻意渲染和激化矛盾;有的采用散文式结构, 即有意淡化故事表层的冲突,更为重视隐藏在人物心理深层的矛 盾,在其表层呈现散文化或者诗化的特色。  其二,语言。即指影片中人物的语言。与戏剧比较,电影更接近 于生活真实,因而,其语言更趋于生活化。但即使是生活化的语 言,也是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富有艺术化的语言。电影特别注重 人物语言的性格化。通过对于人物语言的表现,可以彰显人物的 性格特征。有时还可以通过对于普通的生活化语言的表现,透视 出哲理化的意蕴。
   其三,镜头与画面。影片的镜头和画面属于导演、摄影以及美工 等集体创作出来的艺术结晶。是电影中最为基本的艺术形式,它 体现着导演的意图。电影的镜头和电影画面具有密切的关系。电 影镜头可以相应的分为远景,全景,近景,中景和特写。它表现 为被摄主题在屏幕中所呈现的范围和程度。不同景别的镜头,意 味着叙述方式的不同。以画面的结构方式、对空间造型内涵表现 的差异,人们对于镜头和画面的评论,可以通过摄制者在叙事方 式和画面构成上的艺术探索。进而昭示电影整体的艺术价值。  其四,色彩和光影。这些同样属于集体的创造。也是导演创作思 想的体现。色彩和光影的表现,在影片中至关重要。因为电影本 身就是色彩的艺术。而色彩又是对客体世界的还原。它与电影的 美术构成有重要的关系。但它又是通过灯光师、美工师、摄影师 等人的共同努力完成的。色彩和光彩不仅是展示客体世界以及大 自然风貌的重要因素,同时又常常与人们的情感表现密切相关。 因而人们对于影片中色彩和光彩的关注,直接关涉到影片的整体 风格与影调等课题。
   其五,声音。电影中的声音包括电影音乐和音响。电影音乐是影 视的重要形式因素。也是影片评论的重要方面。电影音乐一般又 可以分为主题曲、插曲、和背景音乐。以表现音乐为要旨的影片 更是将音乐的作用置于首要位置。人们对于电影音乐的分析,特 别关注电影音乐的特色和风格。以及影片主旨、人物、情感的关 系。优秀的电影音乐通常可以对深化主题、塑造人物形象,起到 突出作用。  其六。造型与服饰、置景这些通常属于电影美术的范畴。造型包 括实物造型和其他景物的造型。服饰特指人物的服饰。置景是对 于电影摄制所需要的景况的设置。人们从事电影评论也十分关注 这些方面的特色,它对于电影整体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人物生活环境的营造以及氛围的渲染,是不可或缺 的。
   其七,特技。以往的特技通常是特技师制作的,再加上人们的特 技表演,形成不同寻常的画面效果。、而再现代,由于高科技的 广泛应用。对于电影特技的广泛应用,对于电影特技的制作已经 大大丰富和拓展,可以超越人们一般的想象,制作充满奇特景象 的幻觉世界。达到令人惊叹的效果。高科技对于电影制作的渗入 ,已经大大拓展了电影的表现力。丰富了电影的艺术特性,甚至 引导和改变人们的电影思维。这对影评人当然是充满可的。
   电影艺术既是集体创作的艺术,同时又是创作和制作并重的艺术 。在一部影评的摄制中,需要运用大量的人员作为最主要的创作 人员,他们是导演,编剧,演员和摄影等。影评人对于电影的创 作和制作的评论也很多集中在这样几方面。  其一,导演。导演是制作一部电影的核心。他可以再选择剧本、 确定电影风格、遴选演员、职员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是 决定性的意见。导演阐述通常是一部电影摄制的总纲。各个方面 的人员都需要依据导演阐述来发挥自己的作用。在电影的摄制中 ,导演大都是与其他各个方面的人员携手工作。并偕同发生作用 。而在电影的场面高度等方面,则体现出导演的功能和作用。人 们对于导演的评论,通常将其与电影的整体制作相联系。并重在 导演风格和艺术思想的探讨。
   其二,编剧。电影剧作又与文学相交叉。要求剧作家既要在剧本 中具有文学的特质,为电影摄制提供优秀的蓝本,同时又要求剧 本适合电影摄制的需要,因而,电影编剧应该懂得和善于使用电 影语言,影评人对于剧作的讨论,既关注其文学特质和精神价值 ,同时也对其艺术语言加以评析。优秀的剧作能够为摄制奠定成 功的基础。正是基于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剧作的艺术质量和思想 厚度。  其三,演员。不容质疑,演员是一部电影成功的关键,。演员的 表演,特别是主要演员的艺术素养,决定着影片的成败。影评家 对于主要演员的评析,通常环绕着演员对于剧中人物的理解,以 及创作角色的能力。演员通过口语以及自身动作语言的驾驭,致 力于对人物心理世界的表达。更能显现演员的功力。
   其四,摄影。电影摄影同样的制作电影的关键部门。具有十分复 杂的特点。其职能包括对于摄影造型风格样式的把握,影片造型 基调的确定、人物和环境的造型设计,影片中光线、色彩和影调 的运用、光学镜头和光学附件的选择、画面的处理和拍摄等等。 因此摄影师必须与导演密切协同,准确和创造性的理解与体现导 演的意图。影片家对于摄影的评析常关涉到影片的整体特性,同 时具有较特殊的专业特点。
   关键:能否用于传递作者想要在影评中表达的信息。  在看完电影后写影评时,首先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当然,这个 切入点就要从题目开始入手了。影评的题目注重创新、新颖,起 到让别人一看见题目就像读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评题目越短越 好,6-7个字为宜。
   开端 在影评的开头,可以开门见山地一上来就介绍你所要写 的影片最为亮点之处,或直接写影片的结局,从而引起读者 的兴趣;还可以运用“诗经六艺”中“兴”的手法,也就是说, 由你想表达的内容联想到了什么其他东西可以代表你的如内容; 也可以先插入一电影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赞、爱森斯坦等,这样 能为你的影评锦上添花。
   常见的标题大抵有下述种类:  1、赞誉题。如《大兵电影?大师手法》《喜剧民族形式的成功探索――影片〈两 对半〉观后》《雅俗共赏的新尝试――浅议影片〈神鞭〉》。  2、论断题。如《从女性崇拜的轰毁到理想人格的破灭》《〈黑面人〉的奇、情、 味》《“无力回天”的悲剧》。  3、论战题。如《驳斥江兼霞的〈关于影评人〉》《情节?人物?意识――与王一 川同志商榷〈红高粱〉与中国意识形态氛围问题》《清算刘呐鸥的观点》。  4、批评题。如《何时梦醒?写在〈粉红色的梦〉后》《〈脂粉市场〉的三点缺憾 》《白障了的“生意眼”》。  5、比较题。如《从东西文化观〈罗生门〉与〈公民凯恩〉》、《论张艺谋的“点 金式”――〈菊豆〉与〈末代皇帝〉之比较》、《电影艺术中的几泡尿》。  6、设问题。如《扩张?传播?交流?——从文化角度感受〈泰坦尼克号〉》《恶 耶?善耶?喜耶?悲耶?――话说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端盘子”的出路 在哪儿?》。  7、并列题。如《〈机组乘务员〉与“灾难片”》《情境?人物?戏》《嘎劲与雅 气》。  8、转折题。如《一个太阳,两种感受》《〈皆大欢喜〉看后皆不欢喜》《“西瓜 地”不如“裤料”》。  9、浅议题。如《浅论〈红高粱〉中的颠轿》《对〈幽谷恋歌〉的一点看法》《小 议〈陌生的朋友〉》《“艺术情趣”小议》。  10、杂感题。如《“老演少”可以休矣!――看〈第二次握手〉有感》《从一场 戏谈起》《银幕拾零(六则)》《是否过分了点――影片〈锅碗瓢盆交响曲〉观 后随感》。
   11、推介题。如《推荐两部教科书》《该看一看〈活着〉》。  12、新闻题。如《〈南郭先生〉有新意》《〈红色恋人〉的路子非常新鲜》。  13、综合题。如《当代影坛四大时弊》《怎样拍电影?!――“电影拍摄公式” 小辑》。  14、拟人题。如《生活在叹息》《道具的》。  15、比喻题。如《硬吞香蕉皮》《家:苦海方舟――〈红西服〉印象》。  16、哲理题。如《美,是性格和表现》。  17、反问题。如《请教》《两个想不通》。  18、熟语题。如《半场荒唐梦,一把辛酸泪――评包氏父子“理想”之毁灭》《 儿女情长,英雄志壮――谈〈秋瑾〉中一双小独生女的穿插》。  19、格言题。如《“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怎样看待影片〈伤逝〉中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  20、评书题。如《话说〈红高粱〉》《话说“做”电影》。  21、“关于”题。如《关于〈拯救大兵瑞恩〉的话》《关于影片〈泰坦尼克号〉 的音乐》《关于〈红色恋人〉的定位》。  22、介绍题。如《卡赞的〈号街车〉》《有什么话好说――张艺谋的〈有线、自介题。如《〈霸王别姬〉――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历史、情节和观念。  24、诠释题。如《Quatsi就是生活――论戈德弗莱?雷吉奥的影片》。  25、散文题。如《黑色的太阳……》《……时明时暗》《于无声处……》。
  中间  这一部分是影评的核心内容。  其实写影评就是写一篇议论文,因此我们在写影评时应 注意多分析、少叙述,以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中心,摆 出论据,层层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题,也就是说,你 在影评中分析的内容,都必须要围绕你的中心。
  结尾  我们完成了影评的最主要内容之后不能就此结束 ,还应当有一个响亮的结尾。在结尾我们首先应该先对 影评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总结,然后可以抒发自己的感 想,表达一下自己对整个影片的理解;还可以引用名言 、托物言志,让影评有一个好的收尾。  存在问题  跑题、讲故事、面面俱到、没有观点、写成“豆腐块” 、本末倒置、常识问题、没有细节。
   ①影片的倾向性和真实性是否统一;  ②人物的个性化和典型性如何;  ③影片从内容到形式对时代的反映是否有创新精神;  ④影片是不是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创作个性;  ⑤影片在电影观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上进行了哪些有价 值的探索;  ⑥影片的观赏性及其社会效果如何。
  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 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 画了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 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找到了斗争 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 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作为一个 杰出的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 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 角展开评论。
  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 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 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 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 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 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要 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 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 打”,而是扣紧影片中、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 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 发出呼吁。
  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 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 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 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 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 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 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 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 慨和思考。
  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 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 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 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 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 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 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 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 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 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 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 、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 评论。
   1. 电影语言评论。《红高梁――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 2. 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枣平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 3. 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 开天辟地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 4. 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 5. 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 7. 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 8. 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 9. 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 10.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兼容的。
  影评写作要求 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所评论的内容必须 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 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 ,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 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 证。 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 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 ,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 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 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 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 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 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 拍摄花絮”公式。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 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 ,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 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 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 、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 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 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 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 ,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 动情力量。
   第一,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 ,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天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 第二,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 化。 第三,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有没有表现出的音空间 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 。 第四,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它怎样变的(这是透视关系)。 第五,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 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 第六,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 误的关系。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 第七,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 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 第八,剪辑点在哪里,起幅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 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造型好不好,好与不好,看的时候 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叠化多。
   第九,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 (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象幼儿园里的排排坐, 吃果果。)演员的单独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墙? 第十,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 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 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 。 第十一,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嘴 皮子说出来的,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 落表现出来吗? 第十二,画面上人物关系的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A在整个镜头 里始终站在B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 第十三,画外空间是怎么用的,是作为画面内的空间的延伸,还是另外 一个非叙事的空间。 第十四,对话写得是否生活化,还是舞台腔,好念吗? 第十五,每个镜头中人物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也就是说,有没有色彩的调度,即作为流动色彩来使用。 第十六,道具的时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确吗? 第十七,时间上是否用闪回,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合理吗?
   考试内容:这里的影视作品可能是电影或电视剧,也可能是电视散文, 还可能是专题片或纪录片,还可能是综艺节目片等,考生观摩后,当场 写出一篇评析性的文章。  考试目的: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论分 析能力及文字写作能力。应试指导:在这一考试科目中,影视作品的类 型可能是故事片也可能是纪录片,还可能是综合艺术片等。不论所提供 的影视作品是哪种类型,分析总要从艺术分析的角度进行而不能是复述 性的内容概括或泛泛而谈的观后感。考生要结合影视作品的画面、音响 、音乐、解说、主持等各方面的要素,对其主题内容、结构框架、制作 造型等方面作出艺术性的分析。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集中深刻,有独特 的视角,力求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表达具有自己个性的构思。
   1、 评析策略 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 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 评片名 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还包含 着如下涵意:  (1)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 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
   (2)统领意义。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 起到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 影视片本体的职能。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 相关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 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则更有评论的必要。
   (2) 评导演 1) 导演构思。为了把剧本转化成影视片,导演要从整体上构想未来影 视片的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影视片的基调、样式、风格 、人物等方面的确定和追求,又有对各门类艺术家的具体要求。这是导 演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2) 导演手段。导演为塑造银幕形象,要在影视片中利用多种具体的表 现手段,通过故事和人物感染给观众。导演手段包括:画面的运动和镜 头的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音乐、语言的运用;场景交换;气氛烘托 等。 评论影视手段运用,要亿时亿影视片的具体情况,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 ,是否有创造性。
   3) 导演风格。优秀导演在优秀影视片中实现了自己 的追求,有异于其他导演的追求、创造的特点,从而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地,将特色称为特色, 将突出的特色(或转为稳定出现、反复实践的特色) 称为风格。 风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现。评论导演风格不仅是 对导演创造力的一种衡量,而且是对评论者鉴赏力的 一种衡量。不能把风格的帽子随便乱戴,也不能对明 显的风格视而不见。 4) 导演创造。从影视片来看导演对剧本的转化、实 现成为影视片的过程中有哪些创造,可以看出他为社 会生活、为影视艺术、为广大观众创造了什么,导演 创作体现在影视片在中,因而,对影视片的评论,总 相关着影视片的创作领导核心导演。因而,评影视片 ,就评论了导演,虽然有时不必单独地评论。
   (3) 评主题 主题是艺术作品所描绘的整个形象体系中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又称主 题思想,主题是作品内容核心,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既贯穿全部作品 ,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题,从作品中体现出来,又包含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渗 透着作者的美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世界观。 在影视作品中,主题孕藏在整个画面、声音所构成的整体银幕荧幕形象 中,在作品的内容展现与形式中显露出来。和这点相关,主题还可以在 影视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在主人公的命运中 ,体现着生活、社会、人生的意义。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作品 的基本思想倾向。主题还可以体现在情节上。情节的发展,即事件的进 程、结局,也包括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情节的发展与人物命运 、人物塑造密切相关,受着制约,又是主题的体现。 主题既然体现在作品的各个方面,分析主题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头到尾,从各方面来认 识作品的总体倾向。 第二, 分析具体的艺术形象。主题是从作品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来。 主题的提示,须在具体艺术形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主题不是夹 杂、安排在作品中的几句评论,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层意蕴,找出作家的 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确。 第三, 重视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合理性。为提示作品的主题,必须认识、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 研究情节。情节安排,不单纯是生活的直接展现
   (4) 评演员 1) 演员对角色的表演 演员对角色的表演是在导演对影片的总体要求下进行的,有一定的限定 性;同时又是在自己对角色的理解的基础上来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 在角色的规定性限制中创造有血有肉、有特征的角色,使演员表演的特 定环境。 演员的表演,需要有高度的理解力(包括对生活、社会与人生,对剧情 、对艺术的理解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根据理解来展开丰富的现象, 在想象中完成对角色的创造)、准确的表现力(将对角色的想象准确的加 以表现)、多向的模仿力(多种方向、不同条件中、不同人物的可能性的 模仿与表演)等等。 演员的表演,要根据角色的规定,多方运用声音、神态、动作等手段, 将角色展现给观众。 演员的表演,既需要演员有强烈的感情,以充沛的注入到角色的创 造与表演之中,有要求以生动的形象(角色)来感染观众,以使观众深 深地进入特定情境来感受、评价生活与艺术。
   2) 演员对角色的创造 对演员技巧的评价原则,主要的有自然、可信、感人、个性等。 自然。是指演员所表现的角色,既符合生活中的自然现实,是经 过加工的自然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明显看出人为加工的 生硬的痕迹。还包括表演过程中的人物活动一样,有其内心的心 理根据,有其外在的活动流程。 可信。是指由于角色符合生活规范的统一,而使观众认可。符合 生活规范不见得可信,只有生活规范与艺术规范统一,人们才能 在观赏艺术时,既是评判生活,有是在进行审美活动。 感人。指角色能给观众以审美的震撼力。只有演员在角色中庆祝 了,赋予了创造,使得人物形象动人心魄,才能取得感人的 艺术效果。 个性。个性是创造的标记。当演员在角色中牢牢打上创造之后所 产生的印记,个性便获得了。能否获得个性,能否达到创造,是 演员是否成熟的主要分界。
   (5) 评摄影摄像 1)构图。是指进入摄影摄像镜头映现到胶片磁带上的 各种(或一种)物体,在画面上所占的位置及相互连 接的关系。换句话说,是进入摄影摄像像框的景观是 一种怎样的图例。 距离。由于距离的不同,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大特写之分。某一镜 使用特写或是中景(或是其他景别),取决与影片的 内容叙述与表现,还包括着叙述者的叙述态度和感情 ,以及预想中的对观众的感染。 角度。常见的拍摄表现角度有:平摄、俯摄、仰摄等 。这些角度的选择,在于剧情的演示和感情的寄寓。 构图的意义,是要自然地表现生活故事,在叙述过程 中,使观众感受着电影的形式美。
  2)用光。包括对自然光(太阳和月亮)、人工光(灯光)的利用。由 于摄影摄像必须在一定的场合下表现某种特定的环境,在有光线的情况 下才能使观众看到所拍摄的内容。 光的第一作用是表现特定环境,而每个环境都有其相应的光线 。用光表现特定环境下的人与景物,起着真实气氛的作用。 光的第二作用则是对拍摄对象的强调,或强或弱的光线,或顺或逆的拍 摄,反映出影片的作者对事物的某种强调。这种强调,既应和剧情的发 展相关,又应同叙述的态度与方式相联。 综合起来,光的运用从其基本的层面来看是表现环境的特定性。从更深 的层面来说,则表现创作者的情感态度,给观众以情绪、感觉上的影响 。 3)色彩。色彩在彩色摄影摄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万物各有其色。影片中所表现的物体也显出多彩的绚丽。影片中 的色彩,首先要解决的是对生活中物体色彩美丽的还原。一般地说,生 活中的色彩应当在影片中得到生动的展现。这还不是色彩的全部。影片 中的色彩,不是对生活中色彩的堆积和罗列,而是体现着创作者的精心 构思与创造。 4)镜头的移动。在拍摄运动着的人物或事物时,摄影机在运动中跟踪拍 摄对象,是摄影摄像中越来越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显露出摄影摄像师的 技巧与风格。
  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 构方式。 现在是影视专业术语,是一种剪辑技巧,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 面合成两方面。运用蒙太奇能丰富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使表现内 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还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 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还可以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 特的影视时空。  表现手法,如镜头、音响、对比、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 。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 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一般时长超 过30秒。长镜头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 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 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 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 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 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 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 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 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 景别运用  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 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 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 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 近景:摄取人物以上的电影画面。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 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 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它有利于 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 ,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 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它可以 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 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 生动画面。  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 ,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 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 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 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 宽广开阔的空间。声画应用 声音:包括人声、背景音乐、音 响 人声:交代说明、推进剧情、推动人物性格 背景音 乐:烘托气氛、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善于抒情 音响:增加 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抒情言志 画面:包括人物、景物、 道具 人物:视觉的中心,意念的载体
  景物:抒情言志、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道具:刻画人物性格、串联故事情节、抒情言志 声画结合:包括声画对应、声画分离、声画对比 声画对应:有什么画面,就有什么声音 声画分离:声音与画面分别叙述,两者不具备明显冲突 声画对比:声音和画面在意义和情绪上形成强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构成创造思想 色调: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 冷色调:色环中蓝、绿一边的色相称为冷色,它能给人以阴凉、 宁静、后退、深远的感觉。  暖色调:色环中红、橙一边的色相称为暖色,它能给人以温馨、 亢奋、前进、和谐的感觉。  光线: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画人物形象镜头运用
   1、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电影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 电影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国外影 评主要作用于票房价值,中国影评侧重于社会性,形成中国特有 的、最广泛的群众影评浪潮,形成中国文艺评论独特景观。  2、影评本身是一门艺术,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思辩能力 、写作能力。从写作学的要求看,影评写作需要信息处理能力, 也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能力的综合运用。许多人从影评起 家,走上专业文化工作道路。上海市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 97年高考语文中有一道小作文题,要求学生写影评,题目是《 推荐一部影视剧》,15分,这一举措使学校掀起起电影热,97 年的《文汇电影时报》和98年2月11日《新民晚报》对此作了 报道。国外文科大学一般都有电影课程。今年,东南大学开展校 园文化活动,要求大学生观看百部优秀影视片。最近,北师大为 大学生设立电影院,结合放映的影片请专家给学生讲评。
   (一)、评主题:1、抗日斗争,揭露日寇罪行,歌颂人民不屈 精神、博大胸怀、崇高人性;2、生命价值与民族命运;3、对和 平和期呼唤与社会的发展的期望;4、在人类之爱基础上不同文 化观念的撞击与交融。  (二)、人物评论:1、单一人物;2、某类人物;3、对比性人 物;4、从人物关系评析,如中外、父女、民族与宗族等关系入 手。  (三)、场景细节:几次争论;手榴弹的出现;小刀的运用;几 个人物对死的选择;照片的作用。  (四)、悬念设置:人物命运为主线,将人物经常处于生死关头 ,环环紧扣。  (五)、矛盾冲突:1、进步与、民族解放与法西斯;2 、东西方观念;3、宗族。
   (六)、叙事线索:三种时态,现在时着眼于战争与和平的对比 ,调节情绪、深化主题,给作者一个自由的叙述时空;过去时表 现矛盾冲突与情节发展的主线;过去完成时重点在揭露日寇罪恶 。  (七)、情节与节奏:战斗与抒情段落的设置;紧张与舒缓 情绪的起伏;镜头节奏快与慢的转换。  (八)、中外影片比较:与《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忆 形式讲述拯救生命与回归家园,但《黄河绝恋》避开为什么救人 的争论,避免说教,容纳更多内涵;多种矛盾冲突;群像式人物 各有鲜明个性;战争与爱情两条线索推进,更富有抒彩。  (九)、与《红河谷》比较:文明冲突的合理性;叙事特色强化 故事性;人物塑造在对比中展现性格的发展,注意人物性格的丰 富性。
   评论写作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既有着与一般理论性文章写作共同 的特点。有具有很多和一般理论性文章写作不同的特点。应当基 于此特点,注重其内在的写作要求。1、 立意深刻。首先要 做到观点的正确与准确。 同时尽可能做到具有深意和深度。2 、 逻辑性强。文章结构应当严谨与完整。层次与层次。段 落与段落之间应当联系紧密,合乎逻辑。其语言应主要是说明的 语言,而不应该是散文和叙述的语言。3、 文风端正。电影 评论应倡导健康的思想和审美倾向。坚守良好的文风,坚持科学 的方法。以理服人。4、 行文流畅。尽可能做到文章的流畅 和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其语言要做到准确、规范、富有个性。
   准备阶段在评论写作之前,应当做好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即对于 以下的几个问题作出决定。其一,确定评论写作的类型,即确定 即将写作的文章是属于综合评论,还是属于作品评论,或者艺术 家评、电视现象评论或者接受评论。其二,确定评论写作的文章 体式,即确认即将写作的文章是介绍式影评还式鉴赏式的评论, 或者理论式评论,或者研究性的评论。其三,确定评论写作的视 角。即选择评论的角度。假定我们即将写作的是理论式的电影评 论,那么就要确定是选择多个角度评论还是单个角度进行评论。 具体讲,即准备哪一个或者哪几个角度进行评论。
   写作阶段电影评论的写作应当是比较自由的。种种体式均可以写 出优秀的文章。但作为理论式评论,则应有比较规范的要求。我 们在此论及的主要理论式影评。这类评论文章一般可以分为三个 部分,即论点部分,论述部分,论证部分。第一, 论点部 分。提出论点。评论者对影片予以全面和整体的把握。并对影片 的主旨予以认知以后,确定自己将要在本篇文章中探讨的问题和 角度。继而对于该问题或者角度做出自己的判断,或提出自己的 观点,这就是对本篇文章的总认点,或者说是总论点、主论点, 以下的部分都要围绕这一论点进行阐发。作为文章的目的,论述 这一主论点时可以设置一个主标题,直接概括自己的主观点,有 时可以在主标题之外设置副标题,往往主标题体现为对总论点的 概括,副标题则体现为角度或者说明。
   第二。论述部分论述部分时影评文章的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中 ,论者应当对于已提出的论点展开充分论述。论述的基本方法有 :1、分析法.即由分析走向综合。2、演绎法。即由演绎走向归 纳。事实上,这两种方法都是对逻辑思维基本方法的遵循。分析 法详解:实际上,分析法正是一般的教程上所讲到的总----分--总的模式,中国影视编导网的影媒之光培训班老师也经常讲到这 种方法,我们的教材中也有这方面的例文。采用这种方法应依据 对于主论点进行阐释的需要。对主论点进行必要的分析。采用分 析法,一般是在主论点的基础上,分解出若干分论点。这些分论 点均是主论点的分支。同时又是对于主论点的论证。论者可以从 若干分论点种确定几个最具说服力的方面,作为自己重点阐述的 对象。然后对各分论点分作并列的不同角度,集中平等的展开。 形成与总论点等距离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对各个分论部分进行论 述了。在论述中,应当,把第一部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 小论文。
   所谓论证,主要从几个方面去做,即论证分论点的正确性:论证 上述论据的准确性:论证论点的特殊性:意即个性特色等。演绎 法的详细讲解:实际上,演绎法也正是一般写作教程中所讲到的 层进式模式。采用这种模式,论者不再是对于总论点进行条分缕 析,而是要对总论点进行层层剥离式的分析。采用演绎法。论者 应基于文章的总论点为基点,找到一个切入点,从这一切入点进 入,或者由浅入深,或者深入浅出,或者有前到后、由后到前, 或者由大到小、由小到大,或者由内到外,区分和设置不同的层 次,呈现为层层递进的态势。然后,论者可以依据层次进行论述 ,每个层次的论点,均应设置论据,并进行论证。其论点、论据 的要求与分析法类同。特别是在论述中显的比较自由,可以将并 列的和层进的方法交替使用,甚至可以采取少许随笔式的写作方 法。与分析法最大的不同在于,演绎法每个层次之间不是并列的 关系,而是递进的关系、因果关系。事实上,在电影评论的写作 中,人们时常将分析法和演绎法交替使用,根据实际将二者加以 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其三,结论部分。无论是分析法还是演绎法。均在评论的最后设 置结论。采用分析法,分析之后必须有综合,综合就是结论。采 用演绎法,演绎之后必须有归纳,归纳也是结。在此,有必要对 随笔式评论写作予以阐释。随笔式评论也是常见的一种评论方法 。这种方法更为自由。在文体上,这种写作体现为行云流水的状 态,它不拘一格,不受写作形式的局限。在内容阐发上,它一般 关注影片中一个或者多个具体的点。而置其他于不顾,且往往开 门见山,切中实质。信笔由来,淋漓酣畅。这类文体看似自由随 意,实则正像文学中的散文写作那样,要求其形散而神不散。随 笔式影评虽然显的自由潇洒,实则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既要遵 循写作主体内在的逻辑,同时又要遵循客体、亦即论题的内在逻 辑,并在写作中实现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因此,这类评论实 则是一种具有更高要求的评论文体。并非初学者所能写好。
   1, 电视片内容概括 占总分10%  2, 本片的思想教育意义 占总分 10%  3, 艺术特色总说 (总体手法、总体艺术特征等) 占总分 20%  4, 艺术特色举例 (选择一到两个艺术独到之处) 占总 分 25%  5, 艺术特色细节 (两、三点精彩细节) 占总 分 20%  6, 缺点与不足 占总分 10%  7, 结束语 占总分 5%
   1, 作品主要表现了什么?其主题以及主题的现实意义、给我 们的启示。这个方面的分析,多数考生都能考虑到。比如,在评 卷中发现大多数考生都具备严谨的主体意识,对于电视片中提供 的严谨的榜样是的任务,保持一种着眼于人的品格特征的分析模 式,并都能自然地结合到当今现实,对主人公的形象作出正面的 评判。但是,许多考生就此打住了,通篇的评述都跳不出对主人 公的赞叹和相应的对一些现实现象的对比抨击的圈子。2,电视 片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具体来说包括叙述方式、结构、表现手 法、声画语言的特性等等。这才是对于一部电视作品的评述不同 于对于其他类型文艺作品的评述之处。 对于电视这样的综 合性艺术而言,它表现主题的方式往往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在这样的结合处寻找亮点才是出题老师希望看到的精彩答案。 当然,并非要你对所有方面都要一一作答。你可以挑出其中一两 个有特点的方面来进行分析。3, 在你准备结束之前,如果你 在整个篇幅中始终都还没有提到这部片子最富特色的成功之处和 不足之处,那么,你在文章的结尾还有一个机会。其实,专门开 辟一个角落给予这个内容,反而能够引起评卷老师的足够注意。
   《红色沙漠》《香魂女》《我的父亲母亲》《甜蜜蜜》《香港制 造》《秋菊打官司》  《霸王别姬》、《榴莲飘飘》、《小城之春》、《罗生门》、《 雁南飞》、《林家铺子》(注意美工);《红色娘子军》(剧作 )、《烈火中永生》(摄、美)、《毕业生》、《克莱默夫妇》 (剧作);《美国往事》、《铁面无私》、《秋瑾》(音乐,谢 晋93)、《黑炮事件》(导);《芙蓉镇》(场面调度)、《鸟 人》(镜头结构)、《迷墙》(纯诗)、《最后的贵族》、《本 命年》;《悲情城市》(文学性)、《心香》(孙周91)、《过 年》(平民诗,黄建中92);《雾中风景》(场面)、《蓝风筝 》、《周恩来》、《活着》(92.06《收获》)、《重庆森林》 ;《暴雨将至》(视听讲故事)、《阳光灿烂的日子》、《杀手 里昂》(美学)、《饮食男女》;《卧虎藏龙》、《烈日灼人》 、《黑骏马》、《背靠背、脸对脸》、《有话好好说》、《鳗鱼 》(导);
   《小鞋子》、《樱桃的滋味》、《花火》、《幸福时光》、《罗 拉快跑》;《美国美人》(使美国电影转型,中产空虚,现代文 明从家庭解剖社会、经济、文明的现状);《花样年华》、《黑 暗中的舞者》、《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夏钢——《无人喝采》《 与往事干杯》《谁来倾听》(物质的丰裕、感情的贬值、人性的 失落)。
   1.主题方面。主体是作品的主要立意、中心思想。可以与相近题材的 作品比,看哪个更深刻;也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它有什么现实针对性 ;还可分析标题是否精彩。 2.人物方面。作品的主角是个什么样的 人,形象是否鲜明突出,性格特点如何,作品用什么实事来刻画它,次 要人物有什么特点,与主要人物有什么关系。 3.选材方面。作品运 用了什么材料来表达主题,这些材料是否真实、具体、集中、详略分明 ,那些材料特别典型,那些细节特别精彩等。 4.结构方面。作品分 为几大部分,它以什么为线索,它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怎 样照应,结构是否严谨等。 5.手法方面。作品采用了哪些创作手法 (如: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因小见大等)。这些是否成 功、新颖、有特色等。 6.新闻方面。如果是新闻类作品,还涉及到 许多新闻性问题。如:真实性,时效性,是否坚持了新闻的党性、群众 性、战斗性等原则,蔡方是否深入,支持是否成功等。 7.镜头方面 。电视是用镜头说话的,它的镜头语言运用如何(构图、色彩、光线、 速度、字幕、特技、声音等),那些镜头特别精彩,运用了什么蒙太奇 手法等。 8.其他方面。除此之外,属于创作的各个方面,只要你觉 得很有特色的,也都可以选。如:音乐、美术、表演、播音、主持等。 必须强调,以上这些绝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讲到,只要选其中三四点 特别突出、十分明显的讲。甚至可以知将其中一个方面,但必须讲深、 讲细、讲透,而且它们也必须提炼出小论点。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