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2-09-07 12:48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22年3月总第四十七期目录

  (《同情:机关枪的历史》,米洛·劳导演,柏林邵宾纳剧院授权,丹尼尔·塞弗特 Daniel Seiffert 摄影)
  本期“前沿剧评”栏目重点关注陈佩斯喜剧《惊梦》。吕效平教授梳理了中国当代喜剧的发展脉络,把陈佩斯喜剧放在中国戏剧百年生态变迁中予以考察,充分地肯定其巨大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郭晨子有感于近年来音乐剧的勃兴,对2021年上海的音乐剧做了一次年度考察,她用散文化的笔调,表达了对戏剧商业化、市民化之重要意义与潜在危机的思考。栗征注意到青年编剧张杭改编自《赵氏孤儿》的新作《国王的朋友》,他的文章通过比较林兆华版《赵氏孤儿》,集中讨论孤儿为何不报仇这一议题,阐发了个体与权力机制的复杂纠葛。
  “别处看戏”栏目中,胡纹馨带来奥地利艺术家多丽丝·乌利希舞蹈剧场作品《栖息地》观后感,她通过对呈现的深入探究,考察了当代剧场观演关系与权力关系的转变。
  本期“导演专题”,我们关注两位同龄(1977年出生)的欧洲导演。王子月带来了对米洛·劳创作方法的观察和总结,她通过细致解读劳的多部作品,探究导演如何利用真实的社会素材,以及如何借助舞台技术重建剧场的“真实”。穆童为我们介绍了德国导演苏珊娜·肯尼迪的世界观与剧场方,讨论其对身体、影像、文本进行独特处理背后的理论依据和哲学思想。
  黄佳代的文章《无旅行巡演与流动的未来》分享了她参与瑞士洛桑维蒂剧院“无旅行巡演”项目的整个过程。文章详细介绍了项目的基本理念、制作过程、网站建设和典型案例。这是一次对特定剧场类型的细致调研,而从更开放的剧场实践的定义出发,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一次独特的创作实践。
  孔德罡是读者们熟悉的剧评人,这一次他将目光转向影视,为我们分析《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发展、转型进程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含义。他大胆断言,随着“哈利·波特”这一IP的电影改编走向穷途末路,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方式也已经到了“黄昏之时”。
  “剧本推介”栏目为大家带来胡开奇教授翻译的马丁·麦克多纳剧作《绞刑手》。麦克多纳以1965年英国废除绞刑的历史背景为创作出发点,通过细致展现一名职业绞刑手在绞刑废除之后的精神危机和犯罪行为,讨论废除死刑这个重要的议题。我们从剧本中能够领略麦克多纳高超的编剧技巧和独特的黑色幽默。胡开奇教授的译文准确而生动,他的推介文章详细介绍了作品的演出情况、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方便读者对剧本和剧作家做进一步了解。
  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到《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作者之死”与黄昏之时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