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2-07-09 19:21

编导艺考中如何写好一篇影视评论?

  2016级编导类考生,省统考成绩为74分,全省排名第4。下面浅谈我对浙江省编导统考的一点感悟。
  我的省统考是裸考的,考试前没有参加任何培训,连学本专业的学长学姐都没找到一个。自己买了一本文常书,后被告知去年统考没考文常,遂又放下。然而进入考场后妥妥的一大张文学常识,我心里奔腾着一头大大的草泥马。最可怕的是第二场开考又是一张大大的影视常识……相对来说统考的文艺常识比较简单,文常20个影常20个,全部填空。我虽然没有系统地背过,但凭借还不错的文学素养能够填出30个左右。
  对于文艺常识方面我最大的感受是文常书是要背的,但是光背文常书是绝对没用的。有很多比较刁钻的问题,不是短时间攻一攻就可以的,是真的要求你看过那本书或者那部电影的。统考犹如此,校考何以堪。文学常识有很多出自小初高语文课本,以及语文老师上课讲到过的文学典故,所以千万不要因为考艺术类就放下了文化课,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还有常识类的题目也很多,比方说问谁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瑟瑟”是指什么颜色。前者就算一下子想不起来也可以根据汉代这一时代来判断,后者则是古汉语常识。影视常识有几道题非常的刁钻,比如《闪灵》中丹尼进了几号房间,答案是237,如果只背了《闪灵》是库布里克导演的恐怖片根本没有用;再比如《黑客帝国》中那个系统叫啥,答案是matrix,估计很多看过的人还会拼错,我这种一部都没看过的直接选择跳海跳坑。
  写作的话一篇故事一篇影评,字数要求都是1000起无上限,我都写了2000字左右。写作方面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结构。结构是一篇文章的主干,就像一个人的骨架;后来加上去的具体的内容都是血肉。一个人没有了血肉至少还是个骷髅还有个人形,如果没有了骨架就不再了。在写作前,你就应该知道你要写几部分,每部分多少字,而不是写到哪算哪。结构不当的文章,文采再好也没有用。
  材料作文是给一段描述性的话(当然也可以看成一个场景)由此写一个故事。不同于高考的材料作文,它是没有一类立意的,你想写什么主题都可以。我的制胜秘诀就在于故事。第一,我选择了两个很高的主题,其一是反应社会现实、民生问题;其二是探索人生的价值、财富的意义。统考时选择这样的切入点的人是很少的,因为这个主题不好写,写不好就显得牵强附会如同主观题。其二,我遵循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结构——起、承、转、合。这是最简单的故事结构,也是最难的故事结构。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我觉得是“承”,只有铺垫做的够足故事才会完整、丰满。可能我选的这个主题以我现在的年龄、现在的阅历来写,总归是比较稚嫩的,但是结构完整、立意高远,就足以在统考故事中脱颖而出了。
  今年的影视作品分析考的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藏族导演旦正多杰2013年执导的微电影《酥油灯》,时长为20分钟,藏语片。情节很清楚,视听语言非常简单,难点在于看不清字幕又听不懂藏语……第二遍放的时候允许后排学生做到前排去看,我没有坐上去,并且整部片子我只看了一遍就动笔了。虽然我并没有看清主人公的名字,但我觉得名字并不是重点……写影评做笔记真的很重要,第一遍我是什么都记的,各种细节、景别、运动镜头、蒙太奇,其他人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我在筛选我要用的要点、组织结构,有些没记清楚的再看一看。关于统考影评是不是不能写得太专业这个问题一直都很有争议,我采取的做法是把我其实知道的专业名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因为我觉得如果我是阅卷老师我会喜欢那些能抓到细节、表述能力又强的考生。我写的最专业的词就是几个景别了。我的影评里有很多被某些老师说是“影评大忌”的环境描写,但我没有使用很铺张的修辞,语言上比较简练而用词比较精准、高级。
  说一点与考试内容无关的,考前看考场是很重要的。我非常不幸是在180个人的110考场考的试,报名那天去看考场时我的内心是绝望的……不过不幸中的万幸我的座位是在正中间。由于考场很大,有很多没有事先看过考场的考生到开考了还没找到座位,搞得自己心情很紧张。故建议事先看一下考场,熟悉一下环境。
  综上,我认为浙江省编导统考主要考察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这不是可以速成的东西,但是短期内大量的阅读还是可以实现质的飞跃的;其二,观察生活的能力,材料作文中需要精准的细节描写来使文章变得精致,影视分析中需要抓住精准的细节来体现对于艺术的敏锐触觉;其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艺术并不真的就是天马行空的,严谨的布局方可体现出其富有创造力的美感。
  然后我觉得很多知乎上类似问题的很多回答里说不要上培训机构那真的是要害死人的。编导艺考,尤其是校考,不上培训机构真的毫无竞争力。我已经在后悔自己上得太晚了。
  选好的培训机构倒是真的,最好找老师都是四大校毕业的、在艺术类院校任教的,学费会比较贵,但是值得。
  影评方面建议你去问意向学校的学长学姐借一本视听语言基础的专业书,心中对该分析什么有个框架,然后就只能不偷懒、多练习啦。
  框架一:第一部分:概述一下电影剧情,说一下自己对电影的整体印象。第二部分:评论电影的叙事风格或者说电影讲述故事的结构如何。第三部分:评论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镜头,这个镜头有什么样的作用。第四部分:把这部电影和导演的其他电影做一个横向的对比,评论电影之间的区别或者联系。第五部分:和开头呼应,做总结。
  框架二:第一部分:夸赞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意义。第二部分:详细说明这部电影有哪些突破。第三部分:对于导演意图进行解读。第四部分:评论电影镜头的特点、分析镜头表现方式有哪些独特之处。第五部分:电影中所处的历史时代对自己有哪些启发后者新的发现。第六部分:总结全文的整体思想。
  框架三:第一部分:直接开门见山,指出要评论电影的某个人物。第二部分:电影人物的性格是怎样或者导演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第三部分:这个人物在电影中起什么作用。第四部分:赞美导演对人物的选择能力。第五部分:分析演员的不足之处并总结全片。
  框架四:第一部分:直接点题,要评论这部电影的音乐。第二部分:音乐在这部电影和其他电影中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第三部分:评论音乐在推动故事情节和渲染情景方面的作用。第四部分:评论音乐和其他视听元素如色彩、蒙太奇方面的配合。第五部分:整体评价音乐的作用,总结自己的观点。
  框架五:第一部分:看完电影以后引起自己的一些思考,并带来一连串的疑问。第二部分:讨论电影中最重要的道具或者线索,说说这个道具或者线索的特殊意义在哪里。第三部分:电影对现实社会的启示。第四部分:电影的剪辑风格或者拍摄方式的特点。第五部分:最后解开自己的疑团,并指出导演的一些不足。
  框架六:第一部分:先简单介绍导演的资历额作品,从而引申出要评论的这部电影。第二部分:电影的音乐是如何衬托主题的。第三部分:电影的色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第四部分:评论这部电影最鲜明的风格。第五部分:最后指出这一部电影的瑕疵,并对整篇文章做出总结。
  框架七:第一部分:大体介绍一下电影的剧情。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二部分:从导演的意图出发评论电影的主题、导演要表达的思想。第三部分:评论印象最深刻的电影情节对于解释主题有什么样的帮助或者作用。第四部分:分析视听语言,从摄影的角度评论电影画面。第五部分:做最后的总结。
  框架八:第一部分:从电影的片名引申自己的观点。第二部分:详细分析电影片名和导演意图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分析电影的主题和电影的片名有什么样的特殊联系。第四部分:分析电影中的符号化的元素或者道具。第五部分:分析电影的色彩变化。第六部分:总结自己对电影的想法。
  这八个框架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长期用的,而是在写影评初期套用的,等到写够一定的数量了,自然会有质量上的提升,到时候也便有了自己的套路。
  影评不要看网上一堆堆的,特别是微信公众号里的大部分,那些都是营销账号,他们评价的好与坏,大多数与电影背后的宣传团队有关。所以我建议自己先把基础打好再去写。
  阅读的重点放在影视基础和影视史。《看电影的艺术》《认识电影》《视听语言》《当代电影艺术导论》《电视节目策划学》《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可能你觉得上述书单很“大学”,非常超纲,但这仅仅是基础,我在讲课过程中备课所要的书比这些多多了,对于编导影评,必须有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有的些,写出来的东西有料,同时也是看片儿时候的底蕴。
  看片的时候一定要做笔记,一边记录关键镜头,一边把自己想到的写在旁边,完了即便成不了影评也整理出来,这个东西叫电影笔记,不是当时就能用上的,在以后会带来很多的作用。
  。你需要在考试前很努力地去看电影,去思考,去看别人的影评。当然还要去系统学习下视听语言。业余时间多去看看电影评论杂志,也许你觉得这种杂志过于高深,不适合你。但是请你去看看,就像是学外语要培养语感一样,对于电影的感觉也是通过多方面的熏陶而造就的哦。(当然,遇到自己喜欢的段落就请记在你的小本本里,然后,背下来!)
  在考试时,来来来,抬头,敲黑板啦!一定要清楚地意识到,考试是有时间限制的。不管考试时的电影是不是你之前看过的,都请在正式下笔前,在草稿纸上先列出一个写作大纲。在有限的时间里进你最大的可能去表达,但一定要以写作完整为第一要义。也许你的想法很好很多,但如果贪多导致没有表述完整,那这篇文章就不能算作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影评,分数就不会高哦。
  1.分段表述。不管你阐述的怎么样,每一段开头一定要将论点抛出去,让阅卷老师知道你知道这些东西,你看懂电影这部分内容了。同时在段落设计上要布局合理,有分有总。
  最后一点,字,字,字。你字儿可以不是很好看,但是一定要工整。不要说你做不到,一切都是态度的问题。为了自己的高分,请稳稳地写下每一个字,毕竟那每个字儿都代表着我们对艺术的热爱,那是我们的梦想不是?
  你要养成一个习惯,看一部电影,看到你哭,看到你笑,看到你的时候,你要把自己打醒!好好看看思考一下导演是怎么让你哭让你笑的。是用了音乐?是用了颜色?
  事无巨细,好的电影,每个细节都是有意义的,他那衣服不是演员从家里穿来的,是服装组给的好哇。他可以躺在沙发上好好说话,但干嘛偏偏要一边煎蛋一边说话?难道是因为导演饿了想吃只蛋嘛?摄影师是谁都能当的嘛?既然不是,你好好注意画面的构图和运动好哇!
  记住,你所看到的画面,那是背后团队无数设计安排的结果,作为学这个的,不要无动于衷,哈哈乐过,哭过以后分析了主题写了个读后感吧。
  卧槽,那么XX的电影,来来来,给你运作你能让它票房好几亿?你能你上,不行吧?人家的宣发团队行,呀!你好好分析分析!
  今天又翻起了南京传媒学院的考试内容,其中广播电视编导、摄影、导演、戏剧影视文学(策划与编剧)、电影学、表演等专业的考察内容中多少都和一个项目相关,也就是【影视作品分析】,不同于简单的影评,它的要求更为广泛,也更加专业。例如阐述【声画关系】、【主题立意】、【摄影构思】、【故事情节】、【导演思维】、【叙事手法】、【主创团队】等等。
  考虑了一下,为大家请来了两位小课老师,相信大家也都很熟悉——陈凯歌&张艺谋。他们二位最近都处于风口浪尖,一位是因为《演员请就位》,一位是因为《一秒钟》。陈凯歌和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们曾在刚出道时合拍过一部重要的电影《黄土地》,据说这部电影后来还曾刺激到了在录像厅看到它的一个汾阳小火鸡,他就是后来的贾樟柯。
  之所以让大家看陈凯歌写的导演阐述,张艺谋写的摄影阐述,就是为了让大家真正的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所谓的【影片分析】。给你一道菜,让你分析它的色香味以及做法,那不如好好的看看大厨们现场演示一下是如何做出这道菜的,从选材、采购、搭建厨师团队、购买油盐酱醋、火候把握全都有。
  建议大家可以在南京传媒学院考试之前,选择一个意象,写一个故事,写出分镜头,写一份导演阐述,写一份摄影阐述,绝对会有很大收获。
  一、今年元月,我和摄影师、美术师一起为酝酿剧本修改事,到陕北体验生活,我们在佳县看到了黄河。如果把黄河上游的涓涓细流和黄河下流的奔腾咆哮,比作它的幼年和晚年,那么,陕北的流段正是它的壮年。在那里,它是博大开阔、深沉而又舒展的。它在亚洲的内路上平铺而去:它的自由的身姿和安详的底蕴,使我们想到我们的民族的形象——充满了力量,却又是那样才沉沉的静静的流去。可是,在它的身边就是无限苍莽的群山和久旱无雨的土地。黄河空自流去。却不能解救为它的到来而闪开身去的广漠的荒野。这又使我们想到数千年历史的荒凉。
  一天清晨,我们看到一位老汉,在黄河边打起了两桶水,佝偻着身躯走去——毕竟有人掬起黄河之水,黄河之水毕竟要流进干旱的土地。 我们就是在那个清晨,明白了应该写什么,怎样写。在我们的影片所要展示的那个年代,引导着整个民族去掬起黄河之水的就是党。翠巧,是觉悟到了应该掬起黄河水的人们中的一个。即使那只不过是一桶水。人们的向往和现实生活之间总是横亘着艰难的道路,但是,现实中的每一个行动又总是放射着理想热烈的光辉。热爱黄河而去歌颂黄河,对于每一个尚未丧失的人来说,都不难。
  如果我们清醒地看到,能够孕育一切的,也能够毁灭一切,那么,对于生活于旧中国民族整体中的翠巧而言,她的命运就一定带有某种悲剧的色彩。她所选择的道路是很难的。难就难在,她所面对的不是狭义的社会恶势力,而是养育了她的人民中的平静的,甚至是温暖的愚昧。较之对抗恶势力,这种挑战需要很大的勇气。
  因此,我们的影片就内涵而言,是希望篇。因此从形象的历史审美价值着眼,我们的更高的期望是,翠巧就是翠巧,翠巧非翠巧。她是具体的又是升华的。如果要我说有关影片的主题方面的话,就是这么多了。
  二、作为学步者要说明影片的风格,恐怕是件难事。但是我们称之风格的东西毕竟是容纳主题的基础,那么,试着说明还是必要的。
  黄河是大河不是小溪。在它的水流之上,容不得落叶或枯枝的滞留,它的水势是强大的。走上陕北的山顶,登临送目,你又会发现,黄河的流水几乎是静止不动的,只是在流向的曲折上,才能看出它的壮阔。
  我把黄河的流向比做影片的结构,又把远观的流水比做占了影片相当重的一部分句子。我的意思是,就结构而言,我们的影片应该是丰满而多变化的,具有自由而又狂纵的态势,意写纵横,无拘无束,而就大部分句子而言,却温厚,平缓,取火之木,穿石之水,无风皱起,小有微谰。因而大有响入云天的腰鼓,哀吟动地的求雨声,小有入夜深谈,河边浅唱。
  在总体构思的制约下,我们已经扫除了原剧作中一切公然的对抗性因素。我们不正面描写与黑暗势力的冲突,不正面铺排父女间的矛盾,不正面表现人物在接受外部世界信息后的变化,也不点明人物出走的直接动机,而代之以看似疏落,却符合时代特征和民族性格的人物关系。
  我们还将在拍摄过程中扫除影调、色彩、构图、音乐音箱、表演、场面调度、服装、道具等诸多方面一切利于外而害于内的棱角,使影片成为可以向规定方向隆隆滚动的球体。我们极度重视影片的情节和所要完成的戏剧任务,我们又希望其能够潜水而行,到达彼岸。掌握本片的要领就是一个字“藏”。“大言无声,大象无形”。影片的风格的形象概括就叫做“黄河远望”。
  A.本片的音乐利用力求单纯,包括构思和配器都要贯彻此原则。音乐一定要在其他音响媒介的引导下进入,音量应进行控制,务使其产生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效果。
  B.在许多影片中,常以音乐作为情绪表现的辅助手段。 一般来说,这并没有什么错。问题是,当情节进展,演员表演,视觉的强烈效果同时并举时,再加上音乐,就造成了诸手段的不必要的堆积。为使影片保持必要的客观态势,音乐在经过研究后。应稍滞后于情节的进展。这一点也应该成为音乐构思的原则。
  C.我们已经确定,影片中将出现翠巧和顾青的音乐形象。音乐形象的旋律应力求简练、上口,且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只是依情况在节奏和配器上有所变化。另则,我们拟在音乐运用上采取较强烈的对比手段,例如,翠巧歌声一直是低吟浅唱,直至送别顾青才有一泻而出之势。再加,全片音响清淡如缕,但在腰鼓阵一场却有振聋发聩之声。
  D.在音乐音响的构成形式上,我主张取不完整道的态势。例如,顾青的音乐形象在前几次出现时,应只有几小节,目的是使其成为人物内心活动的外观手段。翠巧的音乐形象在各处的出现看做是一颗颗珠子,而总体中将其一一串起;这样,完整统一的核将在不完整的形势中求得位置。
  让我们对音乐音响方面的设想作一个归纳,就是,单纯,简练,反复出现,对比和不完整。我希望录音师据此意向,制定一份音乐音响的总谱交我。
  四、可以说,我的总体构思是和摄影师、美术师共同完成的,因此,我对他们已没有更多的话可说。要说的只有两句:
  五、对于服装、化装、道具各部门的同志们,我也有一句话:影片的时代感和地方特色的体现完全依靠你们的努力。我建议,当我们到达外景地时,三个部门应各有一位同志有针对性地对影片表现的年代中,与自己部门有关的种种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研究、搜集、购买等项的工作,最终体现在银幕上。
  我要特别指出的是两次迎亲的场面。希望你们在五月初向我提供详尽的文字设想和所用服装、道具方面的清单。我欢迎你们对分镜头剧本中出现的服装、化装、道具方面的细节进行补充,在这些方面,你们呢将是创造者,而不单是执行者。你们的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事关影片的成败,希望同志们在美术的领导下努力工作。
  我们的影片只有四个人物,如果,分别去描绘四个人物的性格基调用不了许多篇幅,但我不打算这样做,尤其不想向你们说明你们将分别担任的角色各自是什么人。我的意思是,他们是什么人,将最终由你们呈现于银幕上的形象来完成。
  我的任务不过是把你们扮演的角色置于各自适当的位置。你们所应该感受、把握和再现的一切都已经存在于分镜头剧本之中。因此反复研究分镜头剧本是绝对必要的。我希望,你们将主动找我,我们将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使角色的形象活起来。
  同视觉形象相比,文字是极其乏力的。我不要求你们写出人物小传。我只要求你们在如下几个方面认真思索,并将你们的想法逐一告诉我。
  A、你对人物自身性格的生成和造成这种生成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你对体现这种关系有何设想?
  B、你如何理解在表面无冲突的状况下的人物关系?你是否认为自身形象的塑造,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物的关系间的消长?你将如何表现这些关系?
  C、就分镜头剧本提供的内容看,大到全剧、小至每场戏、每个人物都有着不同的第二任务和远景任务,你对此作何理解?准备怎样在完成具象任务透露出来?
  D、你们一定不要试图去表演人物的美或丑,无论是善良或愚昧,无论是欢乐或痛苦,在他们都是正常的生活,是不需要格外加以表现的,尤其不能够单独加以表项。你们要谨慎地使用你们的眼睛,尤其不要用眼睛去表现结果。
  我的意思归纳起来就是:重内功,重联系,重变化,重整体。不以形夺人,而神夺于形外。我们是青年摄制组,热情高,干劲大,重效率。众人拾柴火焰高,前一段工作已见成绩。希望所有的同志能对导演的工作提出建议,给予帮助。 很高兴和大家合作。谢谢大家。
  大凡作一件事,必有立意,或称构思。古人有语:“…… 故善画者,必意在笔先。宁可意到而笔不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意到而笔不到,不到即到也;笔到而意不到,到犹未到也。”这一带是中华祖先轩辕帝耕耘征战之地,是民族的摇篮,在这里拍片,大约总要想很多的。我们想表现天之广袤,想表现低之沉厚;想表现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想表现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想表现人们原始的蒙昧中焕发而出的呐喊和力量,想表现从贫瘠的黄土中生发而出的荡气回肠的歌声;想表现人的命运,想表现人的感情——爱、恨、强悍、脆弱、愚昧和善良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想的总是比做的好。“取法于上,取得于中。”“取法于中故为之下。”实际上,我们能拍摄的内容很少:土地、摇动、黄河、四个人物。“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这部影片的主题,很难一言尽之。我以为,如果说是一个反抗买卖婚姻的故事,毋宁说是渗透了对人,对土地深深的爱和对光明的执著追求。
  是拨地而起的高亢悠扬的信天游,是刀砍斧剁的沟沟壑壑,是蹬踏而来的春雷般的腰鼓,是静静流淌的叹息的黄河。“深沉、浓郁”——这是最简单的说明。
  色彩、光线、构图、运动四大要素构成了电影摄影的风格,我想,它们都应该统一在这样一个基调下:不求清淡而取浓郁,不求变化而取单纯。庄子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 “黄牛、土地和人有着一样的皮色。”勿需多讲,是本片的色彩总调。是沉稳的土黄,不是跳跃的鲜黄。在中,有黑色的粗布棉袄,有白色的羊肚毛巾,有红色的嫁衣盖头。黄黑、白、红——黄是土地,白是衣裳,白是纯洁,红是向往。不学中国年画的设色鲜亮,而取它的单纯浓郁。2.
  由于黄土高原在刺目的阳光下,呈现出接近白色的效果,考虑到充分体现泥土的沉稳本色及温暖的气氛,本片的光线处理,以“柔和”二字为主。外景多用早晨,傍晚的光效,内景用大量的散射光和柔光照明。在个别场景中,有意识运用明亮阳光构成大反差,加强视觉印象——这是戏的需要,内容的需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画面意境的产生,首先在光。
  “简练、沉稳”这是构图的宗旨。“思赡者善敷,才核者善删。”在画面中,坚决排除可有可无之物,强调简练,强调大块面的重厚感。同《一个和八个》不同的是:不是有力的震撼,而是静的恬美。构图不求奇特大胆,而求朴实完整。
  :为造成一种深沉,厚实的感觉,能不动尽量不动。通过镜头内部的有机调度,通过演员的运动,与不太运动的摄影机形成一个整体,造成既有层次,又有变化的视觉印象。电影是动的艺术,但电影摄影未必只有“动”这一种手法。“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动时。”几种具体手法根据内容的需要——这是根本。统一在导演构思之中——这是前提。
  重复:全片中,大量运用同景别、同机位、同镜头焦距,甚至同光孔的重复镜头.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华民族就这样走过了漫长的路日复一日中有国痛苦、欢乐、渴望、斗争。同一画面,往往蕴含着,再现着不同的质。
  色彩蒙太奇:黄是全片的总体色调,但在几个段落中,大量拍摄红色;红轿帘、红盖头、红衣红裤、红腰带、红腰鼓、红花、红马…充满画面的红色!强化了视觉冲击力,造成了情绪上的跌宕起伏,形成节奏。同样的红色,在不同的段落中,给人迥然不同的感受。
  光线跳跃:全片是柔和的光线,但两处有跃:腰鼓——刺目明亮的阳光!这是翻身农民纵情的歌唱。这是新生。求雨——刺目明亮的阳光!这是精神扭曲农民悲怆的呐喊。这是死亡. 死亡了,才会诞生。
  几句题外线年代的年轻人,常被呼为“现代青年”。所谓“现代”,摈弃传统也。其实,我们在对未来影片的构思中,从老子这这几句话中得益匪浅:“大方无偶,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