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2-04-14 01:20

跌宕人生造就文学梦 用笔抒发爱国心家乡情

  皖南事变后,黄药眠逃亡到香港,在廖承志的领导下从事国际宣传工作,常为《国际时事论丛》《华商报》撰稿。
  而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黄药眠回到家乡梅州,潜心着述,为《当代文艺》《文艺生活》等报刊撰稿,写有散文集《美丽的黑海》、文艺论集《诗论》、译有俄文诗选《莎多霞》等。
  1943年再度回到桂林,黄药眠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和文艺创作活动。1944年日军南侵,他撤往成都,为《华西日报》和《华西晚报》文艺副刊撰稿,并加入中国同盟。
  抗战胜利后,黄药眠再度赴香港,主编《与文化》,兼农工党机关刊物《》主笔。后为培养人才,与友人创办了达德学院,任文哲系主任。同时,黄药眠兼做同盟南方总支部的宣传工作,主编《光明报》。并活跃在香港进步文坛上。这一时期,黄药眠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主要有论文集《论约瑟夫的外套》、《走私的哲学》,小说集《暗影》、《再见》,长诗《桂林的撤退》,散文集《抒情小品》,政论集《运动讲话》等,并兼任中华文协香港分会的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黄药眠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50年到1957年,这段时间对于黄药眠来说,是动荡生涯中少有的平稳安定而又意气风发的几年。在他的指导下,北师大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第一个文艺理论教研室,黄药眠担任教研室主任。
  同时,他领头举办了新中国第一个美学系列讲座,他自己也身置其中,对美学、文艺学问题的思考是具体的、深入的和带有独创性的。正是在他一手操持与积极努力下,北师大文艺学学科逐步确立起来,并且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后虽然在“文化大”中遭受不公平待遇,但黄药眠仍坚持写作,短论集《面向生活的海洋》,就是在他受监护期间慢慢写出来的。中国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药眠恢复了名誉。在《面向着生活的海洋》散文诗集的扉页上,他题了两行铿锵有力的句子:劫余留铁笔,白首写苍生!
  直至去世前,80多岁的黄药眠仍坚持着自己的工作。他一方面亲自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和进修学者,努力为国家培养学术人才。另一方面,还潜心于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甚至积极参与当时的朦胧诗、美学和人性论等学术争论。直到临终前,他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部自传著作《动荡——我所经历的半个世纪》。1987年9月3日黄药眠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对于家乡,黄药眠始终充满感情。他参加工作后曾两次回故居椿荫堂,在《黄药眠口述自传》中详细地描绘了梅州清末和时期的、婚嫁、丧事、山歌、过番等情况,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客家风土人情。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