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4-01-30 23:53

影评人“自我反省”

  影视评论对提高观众影视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繁荣影视创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历经了八十年代短暂的辉煌后,如今它又该如何评说呢?
  尹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有人说现在的影评家是“变色龙”,这种说法,虽未必恰当,但也多少反映了当今影评的一个特点。人情评论就是其中一种。一部影视作品上市前,把评论家请来开讨论会,其目的就是想听好话,大家心照不宣,真话说不了,不少是违心话,所以,影评不能实事求是,有什么说什么,批评本身也失去意义。
  张同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副教授):的确,如今影评圈和创作圈越拉越近。在“红包”的作用下,评论失去个性,成了吹鼓手、啦啦队。但我认为主要的问题是中国的影评缺少理论,而盲目引进西方的东西,套用在中国的电影上,缺乏民族特色,这就是中国影评立不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我们的一些影评文章表面化、文学化,很难进到本质,分析的大都是和电影不相关的一些内容。
  张卫(《当代电影》编辑部主任):从市场角度看,有深度的学术性的影评在当今往往被一些媚俗之类的文章挤占阵地。
  解玺璋(《北京晚报》记者):现在,真正愿意写影评的人,确实少多了。我认为首先一点,从媒介上看已没有影评的版面,不少报纸的影评已被花絮、人物所挤掉。二是没有组织,如北京的青年影评协会、工人影评组早已名存实亡,中国电影评论学会连会费都不收,更谈不上活动了。
  罗艺军(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评论和创作是紧密相连的,创作的繁荣相应会带来评论的繁荣,反之亦然。80年代,电影创作很不错,每年都能生产出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电影。电影一出来,马上送到影协请评论家进行学术性评论、写文章,那时,创作人员态度很谦虚,真心想听意见,搞评论的也同样,很认真,有什么讲什么,探讨空气活跃,好电影给予肯定,庸俗的电影给予批评,这样的讨论每年都有二三十次,所以80年代的影评很健康。
  尹鸿:如今的影视业已纳入市场机制,说好说坏直接影响到票房,所以创作部门较难正视批评,而影视的商业行为也带来了评论的商业化和市俗化。再说,知识分子也不能完全免俗,把搞影评当成一种挣钱行为又有可以理解之处。我认为造成目前影评这种状态的应是经济上的原因。
  解玺璋: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影评没有市场需要。影评往往是热爱电影的人写的,看的也是圈子里的人,说白了就是自己写自己看,和老百姓发生不了关联。老百姓不爱看影评,也看不懂,影评的话语特专业,什么“碎片”、“解构”等。另外,影评在80年代、50年代甚至30年代都曾火热过,该说的话当年都说过,提出的问题也一直在提,这么多年过去,仿佛依然如故,所以旧话老说没有意义。
  张同道:目前我国影评离大众越来越远。要想改变目前的这种局面,我认为必须从影评人自身做起,批评家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开座谈会时要把腰板挺直,别拿人家红包,你吃了拿了怎么能说得出真话?另外,炒作归炒作,评论归评论,莫把评论当炒作。
  目前评论界新生代的评论家出不来,而中青年评论家又大多转向,目前搞评论的实际上多为一些退休在家的老年人。所以,中国的影评要挽回昔日辉煌,必须建立一支职业批评队伍,要有几个专职评论栏目。你评论不讲真话也会影响报纸的权威性,彼此有个约束,而评论的权威和报纸的权威又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这样,便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