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3-08-07 17:46

新闻叙事的跃迁:主流媒体党的二十大报道融媒体叙事策略创新研究

  本文以新闻叙事学为理论依据,对党的二十大这一重大主题报道中的融媒体叙事时代背景及“话语技术”策略进行了分析。新闻叙事随着媒体融合及大众传播业态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越来越呈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叙事的趋势。主流媒体党的二十大报道在叙事文本“融合新闻家族”式创新、叙事话语的“巧”“善”与互动创新、叙事生态的跨媒介联合创新等方面带来了新闻叙事发展的巨大跃迁,成为重大主题报道中值得借鉴的典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大报道性强、理论性高,是我国宣传领域和新闻事业重大主题报道的“焦点时刻”。党的二十大报道中,通过融媒体新闻叙事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壮大主流阵地的现实需求。新闻叙事学研究指出,新闻叙事是当今信息社会一种最典型、最普遍、最有影响力的叙事行为[1]。新闻叙事是重大主题报道吸引受众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后,全国主流媒体聚焦宣传报道,全方位、多角度营造良好的氛围,解读会议精神,对学习二十大精神进行宣传报道。党的二十大报道中,开放的、发展的、多元的、立体的融媒体叙事“话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之中。主流媒体通过叙事策略创新让新闻报道作品破圈出彩,使正面宣传效果最大化,有效引导社会,带来了融媒体叙事的巨大跃迁。这也为当前我们研究重大主题融媒体叙事策略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具有重要价值。
  “叙事”一词在国外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将其运用于文学批评问题。20世纪60年代,文学领域逐步形成经典叙事学,侧重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文学领域叙事学研究的重点是传统语言文本,关注语言文本“结构主义图式模式及各种形式与功能”。20世纪80年代,新的后经典叙事学研究热潮兴起,十分重视跨学科分析和环境因素考察。20世纪90年代,新闻传播领域学者从叙事学视角来研究新闻作品文本,注重文本的社会环境因素,同时借助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融合分析,逐步形成特征鲜明的新闻叙事学。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发展推动媒介形式由报纸、广播、电视拓展为“三微一端”等新兴载体。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的时代背景发生深刻变革。
  首先大众传播主体结构发生巨变。在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始终是大众传播的主力军,主流场及其主旋律价值导向相对平衡稳定。而在社交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广泛普及促使普通民众及众多社会组织成为新闻资讯生产的新兴力量。大量自媒体在表达及价值倾向方面呈现多元乃至极化。传统媒体的新闻理念及伦理道德准则受到“流量为王”观念的冲击。其次,大众传播渠道生态更加开放多元。在传统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主旋律叙事经由自上而下的封闭式传播渠道,传播效果得到强化。而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则使得新闻的大众传播渠道由单向走向互动,由封闭走向开放。第三,大众传播中“传”与“受”的关系变化巨大。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新闻媒体处在强势主导的“中心地位”,自上而下向社会大众扩散传播,受众相对被动。而社交媒体环境下,巨大数量的“陌生人”成为传播链条上“消费者+生产者”的复合型节点,大众传播由此呈现出多起点、多中心、多频次扩散的特征。总之,新闻叙事随着媒体融合发展及大众传播业态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通调适,越来越多呈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叙事的趋势。
  新闻传播信息内容文本作为“符号载体”在叙事学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媒体记者及社会大众通过对文本符号的感知而形成了共通的意义空间,从而完成了传播过程中的“精神交往”。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新媒体环境下应用场景衍生出众多数字文本形态。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主流媒体采编人员在新闻创作中推出了诸如思维导图、动态漫画、短视频、Vlog、VR场景、H5新闻故事、互动游戏、人工智能播报等新兴数字文本形态,共同创建了一个“融合新闻家族”。这些新闻作品创新带来了文本符号创新及深层次的叙事风格再造。
  索绪尔说:“我们把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2]新闻传播作品文本承载着传播的信息内容,也就是新闻内容符号。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运用的符号包括数据、文字、图片、漫画、音频、视频、表情包等丰富的符号。按照索绪尔的观点,新闻内容符号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新华社新媒体创意短片《新时代之声》对语言符号中“声音”的运用独具匠心,展现新时代的新闻故事。短片中紧紧抓住“声音”符号作为核心焦点,剪辑众多领域有代表性的声音符号,汇聚成一首新时代美妙的和谐交响乐。
  在党的二十大报道新闻叙事文本中,诸多新闻作品创新运用图像这种非语言符号进行意义表达。符号学主要创始人之一桑德斯·皮尔斯认为,“图像符号是通过写实或模仿来表征符号对象的”[3]。对于图像符号,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了设计精美的思维导图——《党的二十大报告思维导图》。作品以一图导出二十大报告的重要内容框架,从字体、配色、质感等方面都展示出极高的水准,大气优美,易于阅读。与之相媲美,央视网新媒体中心采用漫改画的新颖形式,以一条视频串起20条漫改画小视频,用180秒回顾中国这十年的“可爱瞬间”。由此可见,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可以起到象征性作用,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意义,利于激发受众联想,助力党的二十大重大主题新闻叙事内容生动形象的塑造。
  值得一提的是,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主流媒体综合运用各种灵活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进行新闻叙事。媒体融合语境下多种语言符号融合对重大主题报道的灵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也满足了受众日益趣味化的信息需求,便于受众理解并接受新闻信息。人民日报旗下新媒体账号推出重量级短视频作品《新千里江山图》。该作品将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国画风、当代孟庆旸的舞蹈、李玉刚的音乐唱法等文艺元素融入新时代重大主题新闻报道中。在新媒体技术之中融合众多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现代与传统遥相呼应、新媒体科技与艺术元素结合、人文精神与自然生态和谐共融,众多符号同频共振产生强大的社交媒体传播效果。
  在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作品叙事宏大、庄重。这也在受众心中留下“高大上”、过于严肃的感觉。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叙事,充分关照新媒体平台及用户的特性,基于市场化运营而生产制作新闻产品,这已成为一种趋势。所谓叙事风格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过程中,在不损害真实性的前提下所进行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表达。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共青团中央官网发布的散文风格的创意视频《用十年为中国写一首散文诗》。与此叙事风格迥异,人民日报在其微信公众号上灵活运用网络用语和感叹词,推出《转存!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笔记》《未来五年,我们这样干》等阅读量达到“10万+”的文章,营造出活泼、热血的叙事风格;与此同时,传统纸质版媒体也不断突破以前的报道方式,在不失稳健的同时,塑造既有亲和力又有吸引力的叙事情境。如地方党刊重庆《当代党员》2022年第19期中,《“农”墨重彩,书写“巴蜀粮仓”故事》标题[4],既有“谐音梗”也有时代感,活泼而不失严肃,生动诠释了“书写人民满意的答卷”的特刊主题,构建了一种无形却富有时代性和感染力的信息场域,传播效果润物无声,形成一种高档雅致的气场,简洁但不失传播意义的空间。
  重大主题报道是新闻媒介根据党委和政府设定的议程而进行的新闻事实的传播。具体而言,主流新闻媒体围绕当前重大决策、部署、成就经验而进行有高度、深度和规模的重要宣传。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叙事人主要是专业的记者和编辑。重大主题报道是传媒人重要的工作内容及岗位职责,侧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上而下传递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具有严肃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等特点。随着互联网及移动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融合纵深推进,国内传播格局和场生态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重大主题报道如何突破传统媒体叙事的单调、程式化及刻板化呢?如何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呢?这既是一个业务要求,也是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要求。在党的二十大报道融媒体叙事话语中呈现“巧”“善”及互动叙事的创新趋势。
  叙事人即叙事主体,它是新闻文本“所表达的主观感知、认知、判断、见解的来源”。[5]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突破传统限制巧用普通民众、虚拟动画、人工智能主播等众多主体来叙事。由于叙事人的角色创新而给新闻故事的叙述带来艺术性、互动性及趣味性,呈现更加丰富全面的新闻信息,重大主题报道的对象也更加具象化。
  在广泛动员社会大众参与叙事方面,中国新闻社“问答二十大”栏目策划采访30位具有代表性的华侨、国际友人,以此为切入点相继推出重磅视频。在运用虚拟动画形象作为叙事主体方面,新甘肃客户端推出融媒体作品《手绘互动H5丨鹿出敦煌》。该作品创造性地运用九色鹿新颖生动的叙事人角色,以甘肃敦煌地域文化为根基,挖掘出陇原大地上“我们这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音频、视频、虚拟与实景交互等众多方式展现出美好幸福的生活图景。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各广电媒体运用AI虚拟数字人作为叙事主体。在以“洋记者”作为主体叙事方面,新华社精心创作《“洋记者”感知中国:“我对中国踏上的新征程充满信心”》,借用美籍记者李柯的中国通形象及其亲身经历为切入点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传播效果好。
  总之,从党的二十大报道的叙事者来看,多元叙事主体越来越受欢迎。特别是在新媒体平台上,叙事主体的平民化、虚拟化可以有效提升新闻叙事的可信性、真实性和趣味性,加深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与传统报纸的专业叙事者协同叙事,起到专业权威和活泼亲民相得益彰的传播效果。虚拟动画形象作为媒介技术的产物,成为融媒体时代新的叙事者,是技术进步和思维转变推动下的融合创新,也是其他主流媒体在对重大主题报道进行新闻叙事时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视角又称视点,指说话或写作时的位置或角度。在新闻传播作品中,是指从叙述主体的立场出发,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首先,在对党的二十大重大政策方针进行叙事时,主流媒体多采用全知视角,从宏观全局入手进行整体把控,对相关性内容的叙述面面俱到,以发挥其作为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如北京日报《解码党代会》系列短视频作品具有代表性。该作品以“云端视角”的高站位,以全知视野向受众讲述历届党代会代表产生、会议过程及重要意义等,全方位解读党代会重大主题的丰富内涵,以小见大深刻而全面阐释党代会中蕴涵的思想理念。第二,在限知视角下,小切口“见微知著”成为党的二十大报道的叙事内容。通过小角度切入,将宏大叙事融入基层干部群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具体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让宏大叙事充满人间烟火,饱含泥土气息。如《四川观察》推出《张燕代表:我是“芙蓉花仙”》。作品讲述来自四川省的党代表、“梅花奖”得主张燕传承并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感动人心。第三,在以讲故事的方式阐述党的二十大精神时,主流媒体经常使用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相结合的方式,有意识地突出人物在新闻中的观点和立场,以凸显事件的发展变化,使新闻中的故事脉络更为清晰明显。如农民日报《总,展信佳》系列融媒报道十分有特色。围绕信件背后的故事推出5期融媒体产品,通过视频、文字、海报、图片等形式,两种视角配合下全方位展现总对乡村振兴的殷切期望、与基层干部群众的深厚情谊。
  首先,提高受众参与程度,重视互动性叙事。在媒体融合趋势下,以受众为中心进行新闻叙事呈现方式的选择,也是主流媒体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作出的重大改变。如由央视网发布《种花家这十年一路生花》运用功能强大的人工智能“换脸”技术,每一个用户都可以上传自己的照片自主设置风格并输出自己成为宇航员、新农人等角色的照片,完成一次身份的华丽转型。用户可以在空间站进行太空实验和出舱任务,在滑冰馆体验花滑,在茫茫大漠跳飞天舞,在塞罕坝林场策马奔腾感受绿色奇迹,在现代化新农村直播带货体验“新农活”。第二,重大主题报道时的个性化互动叙事是在媒体融合语境下对新闻信息生产和制作的一种创新和探索。重大主题报道在进行新闻叙事时,充分利用了媒介之间的特性,运用技术优势,让用户通过界面响应、角色扮演、活动参与等方式,参与到新闻信息的生产和制作过程中去,生成个性化的媒体版面。如《中国日报》推出了一款国风H5——《十年刊·致祖国》。打开H5界面,广大用户可以浏览过去十年来共同见证过的重要历史时刻,
  同时可以将自己的信息输入到界面中生成有自己标签的《中国日报》个人专属版。新生成的数字版面可分享朋友圈也可以收藏,能互动交流且生动有趣,艺术感满满。第三,运用用户思维精准锁定用户对象,为用户服务而叙事。宋建武教授曾表示:“全效媒体指媒体越来越分众化,用户画像越来越清晰,以往新闻传播了,却不知受众是谁,反响怎样,这叫非全效传播,而今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这些都不是问题,传播更精准、更有效率了。”[6]如针对年轻群体中的游戏爱好者,封面新闻“大国工程我来建”3D拼图游戏吸引大量游戏用户化作“工程师”参与互动游戏,将零散部件的接合拼装成完整的模型,近距离、沉浸式体验大国工程的建设魅力。
  总之,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主流媒体运用大数据库信息进行新闻内容的精准分发和推送,其所获得的传播效果不容小觑。通过用户画像,各个平台用户的内容偏好、消费需求等个性化标签逐渐精准,媒体通过大数据选择最受用户喜爱的内容,及时调整叙事话语的风格、情境,制定创新性叙事策略。在这一基础上,用户的新闻体验感增强,个性化需求得到一定满足,对媒体的好感度和满意度也有效提升。
  “跨媒介叙事”的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亨利·詹金斯提出。他在《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一书中将跨媒介叙事定义为:故事在多个媒介平台展开,而不同平台及其相应的媒介文本会对整个故事体系产生独特的贡献[7]。党的二十大报道在跨媒介叙事行为之中,众多形态迥异的新闻叙事文本共存于同一主题之下,各文本之间互相呼应,各自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共同构建起一个逻辑清晰严密的宏大叙事系统。它通过将各种媒介文本与各类叙事主体“拧成一股绳”,从而有效回应“整合”的问题,形成协同传播效应。
  首先,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主流媒体内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跨越式融合推进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效。各大主流媒体纷纷采用“中央厨房”进行新闻作品的生产制作。“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全天滚动”的新型跨媒介叙事模式成为全国各级主流媒体的普遍现象。在此基础上,党政部门整合区域性媒介资源,形成立体化叙事。如百集融媒体产品《老外讲故事·另眼观盛会》。由此可见,跨媒介叙事体现在党政部门跨区域整合媒体资源,基于党的二十大报道,综合运用众多的现代社交媒体传播渠道,如微信、微博、App等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全网传播体系,有力发挥新闻叙事内容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第二,从区域合作到跨媒体、跨平台、跨行业的联动创作、联制联播模式也被广泛运用到重大主题报道的实践之中。如广西日报旗下的广西云联合新疆、、内蒙古、宁夏等自治区党报新媒体及全国许多省级党报新媒体推出《各民族心向党》融媒体创作报道活动。围绕党的二十大重大主题,社交媒体线秒主题视频等众多形式的作品精彩纷呈,全方位传递党的二十大新闻最强音。
  第三,寻求多方合作,融合叙事打造爆款精品。如央广网联合腾讯公司共同创作了《在路上》创意短视频。该作品创造性地融合书评、说唱等方式,结合普通老百姓的工作生活来讲述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十年的社会巨变和人民生活的变化。主流媒体打造多方合作的融媒体精品提高了受众的新闻体验感和参与感,成为主流媒体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值得借鉴的典范。
  [2]索绪尔.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6-47 .
  [3]桑德斯.皮尔斯,皮尔斯:论符号(皮尔斯符号学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4:13 .
  [4]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地方党刊二十大报道媒介呈现与创新路径[J].传媒,2022(12):21.
  [5]陈霖,陈一.叙事学视野下的新闻文本.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26.
  本文为福建省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项目“新时代重大主题报道的融媒体叙事策略研究”(JSZM2021077)成果。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娱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