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2-12-11 17:24

靠写影评能过上美好生活吗?能!

  给“幕味儿”投稿的很多年轻朋友都有过这样的困惑。其中一个妹子就感叹道,自己真的很喜欢电影,也有过不少写作的经验,甚至很想到北京闯一闯。但是家中的父母却觉得,写影评实在不像是份工作,还是找份“正经工作”,才心里踏实。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个妹子对我说:“葛格,你说我们这些学CS(cinema studies)专业的,哪个人不想当策展人啊?”
  在我看来,读到硕士学位的电影学学生,现在数量在不断地增长,这个学位已经足够高,学生年纪也比较成熟(大约在25岁上下),但是想获得高校或研究所职位,又还不够——那么,除了从事媒体、电影开发、宣传等相关工作之外,电影策展确实是看起来比较“高大上”“有范儿”的一个。
  但是,据我所知,一方面国内的影展、艺术机构的职位还比较有限,不像国外的电影节五花八门,基金会支持赞助的渠道也比较成熟;更重要的,很多机构,如我所知的如百老汇电影中心(最近刚刚在深圳开了新店),真的有招聘策展经理需求的时候,真正符合要求、具备实战经验的人选,又是极其难找的。
  同行屡屡找我让我推荐人选,说我培养的“助理”多,而且工作经验出色时都会感慨:怎么找个合适的人,就那么难呢?
  以上两个问题,相信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多少都会有所困惑,那我今天觉得,两个问题葛格可以放在一起去说,希望给大家一点建议。
  写影评当然是可以成为职业,甚至是毕生的职业。时代正在造就机会,让作为个体的影评人,越发地可以发出个性的声音,甚至起到影响行业的作用。
  而想获得策展职位的前提,如我在《幕味:重访影史和策展实践》中所言,需要具备相应的学术研究能力、宣传能力、社交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四个能力中,社交能力既跟性格有关,往往也需要前辈和平台的支持,建议可以从各机构、电影节展的实习生和助理级别做起。
  而研究能力、宣传能力、表达能力,简单概括,就是在精通电影的基础上,能说会道。会忽悠,而且得忽悠的有水平,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这也我目力所及的,很多机构给出职位,而应聘者学历足够却得不到赏识的最关键所在——很多人不爱写,或者写得不好。
  你别不信,当年我认识小老弟木卫二的时候,丫就是一副斯斯文文、小受的内向劲儿;到现在,屡屡出现在各种媒体场合高谈阔论。
  现在从事电影导演、编剧、出品人的云舅、李霄峰、张小北、谭飞、史航等等,哪个不是一张嘴,都能把死人喷活了?
  影评人过去确实不是一个职业,没听说过哪个报纸,养着专职影评人的;即便是在电影杂志,“影评人”也往往一种工作职位(比如主编、策划、记者)之外的社会文化身份。
  但现在互联网文化的兴起,尤其自媒体的兴起,给了大家将影评作为职业的契机:你可以加入某个公号团队,等你翅膀硬了,你也可以单飞打拼。
  视频影评也兴盛了起来。我原来参与过策划的《奇爱博士讲电影》,只是各种互联网新影评形态中的一种。
  所以,我想如果大家想从事电影这个行业,有过硬的影评写作能力绝对是给你加分的;如果要做职业影评人,那更要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不断锤炼——并放到公开场合(传统媒体或互联网)供人“嬉笑怒骂”。
  因为研究华语电影,我家里也收集了两岸三地的不少影评书,PO出来一些给大家看看一些少见的:比如,下面是70年代以来,陆续出版的一些影评人的书籍。《五十年代的电影战》,作者是老沙(郑炳森),看这名字我很亲切。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香港电影回顾》一书从1994年第一本出现,已经成为年度回顾香港电影的极好资料。而像《香港电影类型论》的作者之一,罗卡先生,既是电影史家,也是电影节展和电影资料馆的节目策划,这不就是我个人学习的榜样吗?
  下面,是资深影评人的一些书籍。林文淇先生的《我和电影一国》,他既是教授,也曾是台北电影资料馆的馆长;焦雄屏女士,大家都很熟悉了,我们都是看她编辑的远流“电影馆”系列书长大的。
  闻天祥先生的《影迷的第一堂课》,也是蛮有趣的书。影评人出身的他,现在是金马影展秘书长,策展人。
  影评人和策展人两种身份兼顾最好的,是香港的李焯桃先生。我家里光他的影评书就有七八本之多,他也常年担任香港国际电影节策展人。
  香港影评人里面,列孚是非常资深的一位。我家里,现在还收集有他在80年代在香港编辑出版的《中外电影》杂志,这个杂志也是最早一批大量介绍内地新电影的杂志。后来,他也写成《指点十年》一书,对内地电影,他比很多内地影评人关注的都要更早。
  我就看过一本非常有趣的书,由著名影评人梁良编著的《影评人的真面目》:大家认识影评人,大约都是通过文字,那么这些人的真面目,到底和文字之间又会有什么样的、惹人想象的关联吗?
  我身边的影评人朋友,大多数都没有我这般的活泼好动,他们过去一般十分的神秘,照相的时候也是频频捂脸(明明很帅的好不好?)。像过去很长时间,可能你们都不知道桃姐是不是男人,magasa为什么头像为何是一只猪,“上海队长”101是怎样的神秘……
  只是随着互联网影评文化的发展,当大家需要把事业扩展到影评之外的时候,便开始逐渐地露脸了,去魅了,发声了,走到了社会的前台。但需要强调的是,影评写作能力,仍然是他们最犀利和赖以生存的武器:无论是做自媒体,做制片人,做电影推手——过硬的电影修养,让他们面对不断翻新的电影时代,都能保证他们从不缺席。
  影评人们不光可以写文字出书,也可以组织自己的活动奖项:一年一度的迷影文化赏。大家在后面的专家名单里,通过他们身份的展示,你可以真切地了解到,电影如何进入到他们的生命中,影评写作又怎样让他们一步步走到今天。
  如果年轻的电影学子,以他们作为你们未来的榜样,想过上美好的电影生活,那么听听葛格的一句忠告:多拿起笔,从勤奋写作开始吧!(完)
  迷影精神奖从2015年创办,一经感瑞传媒的支持公布就受到媒体和影迷朋友的大力支持。“迷影奖”立足华语地区,强调迷影精神,支持青年导演,鼓励独立的创新。
  这个奖每年都由评委提名、评选出唯一一部华语作品,其评选方式类似于法国龚古尔文学奖(龚古尔奖每年只是举行一场评委的晚宴,现场公布名单,奖金只有10欧元,但成为法国小说每年最重要的荣誉),它不追求和强调评选的全面性或科学性,也不在意其结果是否会被电影产业或电影观众认可,只是想向未来发出一种声音:
  在华语电影世界鼓励一种创新、一种精神,希望把纯粹的荣誉献给那些一个最值得鼓励的、属于青年人的作品。
  “迷影精神奖”不举行复杂的颁奖仪式,不走红地毯,力求以富有个性的方式,汇聚影评人和迷影人的力量,其奖金为1895元人民币(电影的诞生年),作为一种象征去鼓励青年导演展开独立的创作和风格上的探索。
  严格意义上来说,“迷影精神奖”既与官方和电影工业中的电影评奖有所区别,也与学院和媒体的电影评奖保持距离,它反映一种来自民间的迷影人的声音,一种对电影创新精神的鼓励。从2016年开始,安瑞传媒与迷影精神奖携手,共同支持一部青年导演的作品,这部作品表达了非常重要的风格尝试,或者令人赞赏的努力。
  今年与过去两年不同,首先我们的名字由“迷影精神奖”改为了“迷影精神赏”,这个你懂的原因,是想在鼓励电影创新之上,融入对电影理想的“共赏”。12月下旬,我们将公布今年的提名影片名单。
  当然,在这段时间,我们非常欢迎影迷们用留言的形式推荐你在2017年度最值得鼓励、最有创新精神的青年导演的作品。相信评委们一定会认真对待大家的推荐。同时,我们也欢迎青年导演通过自荐的形式,把你的长片作品及相关信息投递给“迷影赏评选委员会”,具体请联络:。
  今年的轮值主席将由著名影评人、电影媒体人Magasa担任,而卫西谛、董舒等老师因拍片档期,无法参与评审工作,但同时,我们增加了几位评委。
  首先是著名演员张译加盟评委组。这两年,张译出演的每个角色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他在知乎上因积极回复关于表演、养猫、雾霾等话题成为大家谈论的中心,文风清奇,风趣幽默。
  郑秉鸿,影评人、策展人,曾参与高雄电影节短片策展人,任教于东海大学和义守大学,曾担任金马奖、台北电影奖、金穗奖、金钟奖等活动的评审等。
  小韩,知名影评人、选片人,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策展顾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海外特约作者,曾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审片工作等。
  韩松落,是知名作家,也是影评人,著有影评集《为了报仇看电影》《猛虎细嗅蔷薇》等五种,作为作家他出版过随笔集《我口袋里的星辰如沙砾》等。
  知名影评人、选片人谢萌,以及大家已经很熟悉的毒舌影评人赛人。他们二位将以年度特约评委的身份参与投票。
  magasa,电影媒体人,影评人,曾参与国内外多个电影节和奖项的评审与选片工作,合著有《木乃伊防腐指南》。
  吴觉人,制片人、选片人、策展人,历任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区主管、上海电影博物馆首席策展人、第52届金马奖初选评审、第54届金马奖复、决选评审, 《睁眼入眠》(制作中)、《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制作中)制片人。
  小韩,影评人,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策展顾问,上海国际电影节审片人,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海外特约作者,译有《韩国电影史》、《韩国电影100强》等。
  桃桃林林,著名电影媒体人,影评人,自媒体“桃桃淘电影”运营者,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上海国际电影节审片人,香港亚洲电影节亚洲新导演奖评审。
  吴李冰,影评人,《虹膜》内容总监,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审,FIRST青年电影展复审评委。
  奇爱博士,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学者,公众号“幕味儿”运营者,兼任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展人,著有《幕味: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等。
  妖灵妖,影评人,电影101工作室、《数码娱乐DVD导刊》联合创办人,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策展顾问、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顾问、金马奖评审,著有《等待电影的日子》等。
  郑秉泓,影评人、策展人,目前为高雄电影节短片策展人,任教于东海大学和义守大学,曾担任金马奖、台北电影奖、金穗奖、金钟奖等评审。著有影评集《电影爱与死》,最新编著作品为《她杀了时代:重访日本电影新浪潮》。
  蔡剑平,影评人,选片人,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顾问,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策展顾问。致力于中日电影交流。
  韩松落,作家、影评人,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评委,曾为多家媒体撰写专栏,著有影评集《为了报仇看电影》系列五种,及随笔集《我口袋里的星辰如沙砾》《窃美记》等。
  张译,中国著名男演员,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奖,第八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男演员奖,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第八届中国话剧金狮奖表演奖获得者。代表作电影《亲爱的》《追凶者也》《山河故人》《绣春刀·修罗战场》,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士兵突击》等。著有故事集《不靠谱的演员都爱说如果》。
  大旗虎皮,影评人、学者,法国戴高乐大学电影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曾参与北京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FIRST青年影展、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等电影展映活动的选片工作,主编有“新迷影丛书”,著有《迷影文化史》、《目光的伦理》等。
  虞晓毅,毒舌电影合伙人,曾任《南方都市报》娱乐新闻部副主任,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会秘书长,先锋光芒影展艺术总监,曾参与《华语电影》系列丛书等电影书籍的主编及撰稿,对两岸三地的华语片有长期持续的关注。
  谢萌,影评人、选片人,曾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电影策展人,策划2014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电影展、英国《视与听》杂志影史百佳纪录片推荐人,任哥本哈根纪录片电影节、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等。
  这个奖希望能汇聚影评人、迷影人的力量,为那些优秀的作品提供更多与观众见面的机会,并让那些最喜欢这些电影的影迷朋友看到这些电影。
  因此,迷影奖在评选期间,会组织一系列电影放映活动,邀请我们微信公号参与互动、评论的影迷参加展映活动,大家不仅可以第一时间看到今年最好的电影,映后还可以与影片的主创人员进行现场交流。
  近期,我们会公布具体的活动安排时间、地点,请大家保持关注。另外,本届迷影精神赏活动受到了多家文化机构的支持,学出版社为活动提供了《居伊·德波:遭遇景观》的思想家手账、河南大学出版社上河卓远为活动提供了大旗虎皮老师主编的“新迷影丛书”,以及后浪电影的图书作为活动纪念品。
  去年,颁奖活动在百老汇电影中心举行,口号是“我们聊聊电影,让票房见鬼去吧”。今年,我们的颁奖活动将于1月初在北京798创意园区的Meepark智能会展厅举行,今年活动形式会有变化,我们想邀请普通影迷共同参与,与青年导演、影评人共同享受一场美好的聚会。如果你想围观颁奖,请积极留言,让我们看到你的声音!
  大家对影向标已经很熟悉了,从2015年8月起,“影向标”连续跟踪评价中国上映的最新电影,已刊发电影评分110余期,有40余位影评人参与打分和评论,受到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FIRST青年电影展”等活动邀请,联合发布影片评论,是中国最知名的独立电影评分栏目。从2015年起,影向标在年底都会根据当年打分情况,评选出年度华语电影十佳和进口片十佳,每年都引起媒体的关注。
  到了2016年,影向标参评人发展到37位,当年共出刊近50期,为166部国内上映的中外电影评分。影向标每次出刊,都会引起很多争议,但真诚表达不同的意见、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恰恰是“影向标”存在的意义。
  那么,今年评委队伍又扩大了,年度十佳影片会是哪些呢?我们会在迷影精神奖颁奖时,一起公布!我们公号会选出几位影迷到现场一起热闹热闹!
  今年,为了让各位影迷也能参与活动,除了评选之外,还特别增加一个环节:揭晓2017年度十大电影新闻,而这个评选讲请大家共同参加,你从现在开始就可以留言,推荐你认为的年度十大电影新闻了。你可以:
  最终,小编会把大家推荐的热门新闻汇总,由评委们选出年度十大电影新闻,这也算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总结我们一年来看观影、评电影的生活吧。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参与者请在推荐时加上#年度十大电影新闻#,我们会从中抽取幸运读者,参加颁奖活动!
  今年的迷影精神赏活动,安瑞传媒将呈现一场更有意义、有意思的属于迷影人的年度以电影为纽带的大聚会,分享电影带来了魅力。
  我们的活动目前正在寻找具有放映能力的小型场地合作,作为审片和观影场地,合作邮箱:,同时希望与文化艺术相关机构合作,把电影的好消息带给每个人。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