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2-11-28 23:37

让电影批评走得更远

  电影是20世纪人类最具影响力的发明之一,是当下最能引发社会话题的大众艺术之一。半个世纪前作为电影研究重要分支的电影批评,如今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写作和表意实践。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电影批评曾经历过两次辉煌时期。在此期间,电影批评与电影创作形成对话关系,电影批评主导了电影创作的发展,电影创作则为电影批评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批评家”,但电影批评却有可能因此被无形地泛化。新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如何告别“众声喧哗”走向专业,进而发挥对电影创作、电影实践的引领作用,是学界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1981年1月24日,钟惦棐等人创立了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大会上,名誉会长夏衍表示,影评工作对提高电影质量很重要。40余年来,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为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面临很多新挑战,但与此同时,这些挑战也为构建新的电影批评格局提供了机遇。专业的学术电影批评要适应新媒体传播方式,就要学会用互联网思维扩大自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甚至需要拆解完整的电影理论体系来适应新媒体网络的“碎片化”思维,从而实现更有效的传播。互联网时代的电影批评不应只追求“眼球效应”,而应避免标题党,提升专业性。只有专业才能让电影批评走得更远。
  “新口碑时代”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提出的术语。他告诉记者:“新一代的中国电影观众逐渐成长起来,审美趣味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专业。”简言之,我们现在已经走过了口碑和票房严重不一致的时代。陈旭光表示,互联网时代的电影批评早已不再是“威权化”的单向发声,而是一种网络时代的“众声喧哗”。电影批评的潜在接受者也不再是电视媒体时代“沉默的大多数”,而是“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用拇指发声的“大多数”,他们有自己的社群、部落,也有自己的意见领袖、偶像、群主等。
  时代在变,媒体也在变。全媒介语境下的电影批评,在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的同时,其发表阵地、批评话语方式、传播方式也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可以说,当下的电影批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互联网造就了电影批评泛化的“繁华”,只有通过梳理当前我国网络环境下电影批评遇到的主要问题,人们才能更好了解当代电影批评的生态,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让电影批评与电影创作携手共进。
  这些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从网络时代的电影批评观念、电影批评话语方式的表达、审美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对互联网时代的电影批评做了深入分析。他认为,当下中国电影批评的主要问题是主流批评和大众批评之间并不能形成和谐的局面。虽然互联网时代的电影批评引领着许多人对电影的认知,但是很多专业、主流的批评还无法有效地传递给大众。
  作为一位身处高校的影视教育者,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胡智锋对此深有感触。他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化批评强势崛起,使得主流批评和专业批评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这是目前电影批评遇到的最主要问题。电影批评是对整个电影的分享,批评应该具有导读性质,引领大家深入把握和理解电影的内涵及其艺术特点和价值。传统的主流批评和专业批评作为电影批评的主体之一,应在电影批评中起引领作用,使人们更好鉴赏、分享电影带来的各种延伸性的思想观点和审美态度,正确引导电影传达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样式。”
  在饶曙光看来,目前中国电影批评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与电影实践渐行渐远,缺少内在联系。电影批评一定要追踪更加复杂多样的电影实践,与电影实践发生有机的、密切的、内在的联系,产生良性互动,才能够对电影实践产生引导作用。另外,中国电影批评的当务之急,是要构建一个风清气正的电影批评环境和电影生态环境,为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和电影强国建设贡献更多的理论智慧与力量。
  2021年,中国电影市场全年票房达到472.58亿元(含二级市场及服务费)。其中,年度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中有8部是中国电影,电影《长津湖》更是以57.72亿元的票房成绩打破影史纪录,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位列2021年全球票房榜榜首。中国电影正在进步与蜕变。这些数据不仅反映出中国电影事业的崛起,而且预示着中国电影批评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主流、专业的电影批评不被淹没在大众批评中,推动电影批评健康发展,已成为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当务之急。
  2035年我国将建成电影强国。《“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提出,电影是宣传思想的重要阵地,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标识。发展和繁荣电影事业,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完善的、与时俱进的电影批评标准和评估机制,势在必行。
  用单一的艺术标准、文化尺度去衡量任何一部电影都是片面的。陈旭光建议,批评标准要根据对象性质、功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要适度尊重电影的大众文化性、娱乐性、消遣性,对电影的评价标准要开放、灵活,要有综合的标准,既不能“唯票房论”,也不能完全不顾票房而孤芳自赏。
  电影批评是诠释、评价,亦是引导。胡智锋表示,要不断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特别要加强互联网平台上的主流批评和专业批评,充分利用已有或新的平台来强化主流和专业声音,让更多主流批评和专业批评能够发挥引领性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形成健康、良性的文艺评论生态。
  20世纪80年代被喻为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黄金时代。饶曙光至今还保留着当时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编撰且只在内部发行的全套《电影艺术参考资料》。他对中国电影批评的明天充满期待。“其实,如何评判一部电影作品的好坏,关键在于批评者能否与观众构建有效的对话渠道、对话方式和对话空间,形成共情与共鸣,产生良性互动,最终建立起‘共同体美学’。”饶曙光说,中国电影批评要建立起性、艺术性、社会反应和市场认可有机统一的电影评价机制,努力建设一个良好、开放、包容的电影批评生态。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应勇担使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强化电影批评的引导力量,保持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的密切联系,让电影批评为电影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