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2-11-18 13:05

王万兵工作室影视中心:专业影评的三个维度专业性·作者性·在场性!

  首先向中国电影评论学会40华诞表示热烈祝贺!以“新媒体时代的专业影评”为主题来组织庆祝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40周年研讨会,非常有想法的策划。
  首先是这个主题很有意思。有意思就有意思在看上去有点儿矛盾。新媒体时代确实是未来已来,无所不在,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去中心化、去权威化,是人人均可参与观点生产的去专业化,在新媒体时代的观点市场上,人人都是观点供给者。而专业影评恰恰是强调专业化,强调权威性,强调尊重观点生产的规律和尊严。这二者之间似乎是一对矛盾。
  其次是这个主题很有意义。有意义就有意义在试图对新媒体时代和专业影评这对矛盾关系进行探寻,找到解决矛盾的思路。事实上,专业影评早就进入互联网这个主战场。当然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成立已经40周年,是专业影评最重要的组织。40年来,学会和专业影评人见证了专业影评生产机制、传播机制、评价机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这个变化首先当然跟国家对电影的管理体制的变化有关,电影无论事业还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电影市场的巨大进步,对专业影评抱有巨大的期待。
  这个变化其次跟传媒生态的巨变有关。从专业期刊一统天下,到市场化媒体,主要是各类都市报,由于它们直接面向市场,面向受众,所以催生了极大的观点市场,专业影评借由大众媒体开始抵达大众。直到传媒生态发展到以互联网为主导、为主战场,特别是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专业影评由被动到主动,从疏离到融合,以各种姿态介入电影观点市场,成为高质量的电影观点供给者。特别是去年特别严重的疫情对互联网生态逻辑、新媒体生态逻辑前所未有的强化,基于新媒体生态逻辑的专业影评生产和供给就尤显重要。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从新媒体、融媒体的生态逻辑出发,来思考专业影评,确实是既有意思,更有意义。我觉得有三个话题可以说道说道。
  一是专业性。说到专业性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内容为王。与此同时想到的是,前新媒体时代的专业影评和新媒体时代的专业影评,专业性有什么不同?我觉得,除了观照电影的思想资源、理论资源更新之外,专业性的基本要求并未有多少改变。基于新媒体引发的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新的思想资源、理论资源,确实是前新媒体时代没有的,专业影评完全可以拿来作为新的观照方案。
  另外,电影理论评论研究本身的积累和新变,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专业影评的新生产工具。但从本质上说,专业影评的专业性还是明确不变的,那就是贴着电影规律言说,这是影评专业性的根本。基于自身学术修为和知识体系,对电影作出基于电影规律的评论,这是专业性的突出体现,当然也是最难的。对于一些影评,我们看了之后会吐槽:太不专业了。我想不专业就是违背了电影规律。现实中,影评违背电影规律的原因有很多,但不管什么原因,都是对专业性的伤害。所以,也可以说,专业性就是不妥协。
  二是作者性。我想套用“电影作者”和“作者电影”的概念,提出“影评作者”和“作者影评”的概念。“作者电影”强调导演的个性,强调个人化风格。“作者影评”的基本规定性,就是“影评作者”的学术风格、特色,具有鲜明的个人化特质。(不强调先锋性,而是个人化特质) 这种“作者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使得专业影评具有高辨识度,有利于赢得注意力、扩大传播力,但最根本的还是维护专业影评的专业性。
  “作者影评”的“作者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察。一是“气质” ,也就是影评中的独到思想和观点,有独到的发现,这种“气质”是基于“作者影评”的“作者”的学术功底的,就是绝活儿、看家本领。这是“作者影评”的“作者性”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作者影评”最具观点生产力的部分。
  二是“颜值”,也就是影评中的话语方式。话语方式初看是“颜值”,但本质上是由“气质”决定的,因为话语方式是基于思想的,是思想的外溢方式。话语方式是对“作者影评”的“作者性”的外在加持,是一种仪式性的加冕,但绝不是“皇帝的新衣”。独特的话语方式,同时也是新媒体生态中引爆传播力的符号性存在。当下的专业影评还是存在着话语贫苦的。我特别期待既有独特气质、又有独特颜值的“作者影评”。气质颜值俱佳、“诗”与“真”兼具、饱含中华美学精神的“作者影评”,当下实在是太稀缺了。
  三是在场性。我想讲的在场性,强调的是影评的现实立场,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建设性。无论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疫情对中国电影的巨大影响,还是中国电影自身发展历史阶段的特点,中国电影都值得专业人士去热爱,去观照,去发现,去推进。
  立足新发展阶段、秉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追求高质量发展,这既是对中国电影的要求,也是对专业影评的要求。这“三新一高”,绝不是套话,而是现实景观和历史趋势。
  同时,在疫情助力之下的新媒体的进一步智能化、社交化、生活化,专业影评面临的生产、传播、评价环境也已经发生巨变。专业影评要主动置身于这种新的现实语境、历史语境、艺术语境、学术语境、技术语境、传播语境中,直面立足新发展阶段、秉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电影,让专业影评有效抵达中国电影的现场,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助力于问题的解决。
  在场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专业影评的有效性,决定着“作者影评”的作者的学术生产力。另外,在场性还有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专业影评如何置身新媒体现场,补足自己新媒体素养的短板,与非专业影评实现良性互动。
  置身新媒体传播链条中,无所不在的用户、粉丝在生产着海量的影评和类影评,其中一些作者虽然带着面具,但却具有极高的专业修为,无论看片量还是艺术修为、学术修养,均是个中高手和大神。我想他们是“影评作者”,他们的影评也是“作者影评”。这两个方面的“影评作者”应该有效互动,联合起来,更好地为中国电影发声。总之,专业影评既要置身电影发展现场,也要置身新媒体现场。
  期待专业影评体现更强的“专业性”“作者性”“在场性”,新媒体时代的专业影评,当然应该随时而变,更好地适应、拥抱新媒体时代的巨大变化,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用好新媒体扩大专业影评的影响力,做好专业影评面对新媒体的创造性转化;同时,也要保持对专业性追求的不变,将专业性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在变与不变之间,在众声喧哗之中,凸显专业影评的力量,维护专业影评的尊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