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2-10-22 18:15

【杂谈】从“小白兔为什么爱吃胡萝卜?”说开去

  一开始我觉得“漫才”有点像中国的对口相声。看了不少日本的“三明治人”组合的视频,以及之前的冷门番剧【这个治疗有点烦】,大概可以明白,这种艺术形式本质上就是“强制搞笑”。
  与一些玩谐音梗(其实歇后语就是谐音梗的现代化)不同,“漫才”就是“装傻”+“吐槽”,我们不太适应日本的这种玩法,本质上还是因为我们身处的社会氛围与日本不同。
  我之前看一些关于讲述日本社会文化的视频,能明显感受到一种规矩与压抑,“规矩与压抑”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再向上说,因为日本是一个重视传统(信仰)和集体精神的国家,个体为了融入大环境,不被视为“异类”,最好的方式就是人前统一化,人后差异化。
  面具戴久了,人总要有些方式来释放压力,纵欲产业(肉体)、二次元产业(精神)的发展都与这些相关。
  以我之见,“漫才”就是让你在某一刻放声大笑,而不用考虑这种“搞笑”是否有【意义】。这与幽默还是不同,幽默有时还需要些许的回味。
  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其实没日本那种传统文化带来的压抑,“漫才”形式自然让我们觉得“味道不对”。
  对快乐的追求属于人性,当社会经济发展遭遇压力,整个社会对娱乐的需求就会增加,甚至本来不应该那么娱乐的事儿都被娱乐化——比如之前不少公募基金宣讲会直接变成了欢乐的直播带货会。
  如今,我们拿起手机,就意味着要追求快乐,越直接的快乐越好。有画面的声音肯定要比单纯的音频更有吸引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是一个视频年代。
  不过,我认为部分人真的把娱乐与知识混为一谈了。平台上真正属于【知识】的教程类视频,绝对不是流量视频,至于什么“游戏知识”、“人文知识”,本质上都是娱乐品。
  “游戏知识”的基底是游戏,至于附加上的彩蛋、影射、暗示等等只是为了让游戏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而对于游戏创作者来说,这些“内涵”是可以参考的对象——临摹一个作品,肯定要比从无到有原创一个作品要容易。
  “人文知识”的逻辑也是相似的,我们去聊画家、作家的生平,解读他们的作品,其实扮演的是“说书人”的角色。
  我最近一直在翻人文领域那些流量极高的视频,基本就是“讲故事”。“讲故事”不就是娱乐吗?这类视频的特点就是浅显,因为大家都喜欢浅显的东西。
  但故事、历史最有价值的地方不是“这是什么”,而是“为什么会发生?”、“换了我是局中人,应该应对?”——这才是以古鉴今。
  另外,由于现在很多看似个人的创作者其实都是团队创作,出镜人或者献声人不过只是一个吉祥物,他们对内容本体几乎不负责,于是出现了太多问题。
  某个视频,文献中标注《宋史》的作者是脱脱帖木儿,这TM就是外行,你哪怕不标“脱脱帖木儿”都行,脱脱帖木儿是《宋史》编写团队的总负责,类似总编辑,而不是亲自下场的主笔。
  有一个自称是艺术科班出身的“大佬”,做了一期莫奈的视频,搞了一个“莫奈穷了50年”的标题,虽然这是标题党,但你TM的能不能不要歪曲历史啊?
  第二,莫奈能学艺术,而且学的是油画,这是穷?真正穷的艺术家在那个年代是买不起油画颜料的,比如罗丹,他就是因为穷才去学雕塑,否则,罗丹就是画油画的。
  第三,普法战争期间,莫奈能带着老婆逃到英国伦敦,之后还能在荷兰兜兜转转了不少日子,你告诉我这叫穷?
  顺带吐槽该视频的质量,我以为读了多少年艺术的“行家”能对传世艺术品抛出一些眼前一亮的观点,后来我发现,很多表述怎么与我看过的那些艺术论著里提及的那么像?
  有些人格外喜欢在简介上标注“XX大学毕业”、“XX博士”、“出版过XX等书”,好像这些就是自己品质与众不同的保证。问题的核心是,“XX大学毕业”、“XX博士”、“出版过XX等书”和你作为一名UP主(视频制作者)是什么关系呢?
  换句话说,那些还在念书的学生朋友做出比“XX大学毕业”、“XX博士”还精致的作品,这些头衔反而能证明你low啊!更何况,某些标榜自己出过好几本书的人,其出版的作品在市场上反响平平,这是给自己脸上贴金,还是抹粪?
  我承认视频制作是我的短板,因为我并不擅于特效,更懒于剪辑。我观察了大量10-15分钟的流量视频,涉及艺术、历史、影视这三类。
  我会发现演播者不出境的作品,差不多每15秒就要切一个片段,1分钟就要4个,10分钟就需要40个视频片段,即使这40个视频片段可以集中来自某几部作品,但如果从海量素材中精准找到并剪辑它们,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是巨大的。
  其实我是怀疑个人是否吃得消这种高强度的剪辑压力,因为做一个视频,涉及资料搜集、文案编写、素材收集、视频剪辑。
  如果不抄袭不洗稿,认真写文案,起码要翻阅不少资料和书吧,两三天总还是要的;文案完成,找到对应的视频素材才是更难的,素材少则几分钟,多则几十分钟,你需要根据文案找到对应的视频,还要剪辑出来,再汇编到一起。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部分要远比写文案花时间。有时我好奇小约翰可汗是怎么做到在一期20分钟的视频中几乎每10秒就能采用一段素材,而且素材五花八门,后来注意到这应该是一个团队在制作,这就比较好理解了。
  有人专门负责文案,有人专门负责寻找素材和拼接,一期视频由2、3人协力完成,才与目前的出稿速度相当,而且,应该还有AI智能全网搜素材这样的软件协助——类似识图的功能。
  平心而论,真人出镜是最符合“说书人”这种设定的。但是,我一直没能想明白的是,我做的内容,是否适合出镜?反过来说,什么风格的视频才适合出镜表达。
  另一方面,“说书”这件事其实门槛太低了,这个全民up主的年代,每个人拿起手机对着摄像头点击按钮就可以开腔,看起是一个产业的繁荣,实际上,这已经开始呈现风险了。
  单是一个b站,每天就有至少3万活跃up主,每天被观赏的流量高达2亿,目前中国这个经济环境能撑得起大家这么玩么?
  “说书”不能算【技能】,尤其是长期、高频的“整活”,这对个人来说是不现实的,如果是团队运作,视频又会出现风格单一化,观众在乎的是特色,而特色属于个体。
  说到这,我挺看好UE、Unity等这样的工具在未来的重要性,娱乐至死的年代还将持续,但大众娱乐的方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我是希望做视频的同时,自己的技能还有所提升,现在想想,这个目标似乎没达到——因为我个人认为花费大量时间在找素材、剪辑素材上是一种生命的浪费。至于特效这种东西,套个模板就能上,似乎都是机械重复。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望着那些流量极高的作品发怵,因为我是真的想不明白某些作品吸引人的点儿究竟是什么。
  曾经有做对对子视频的团队,每期都是无聊的对对子,流量甚高;最近有做一款名为《巨影都市》游戏的团队,每期标题都一样,每期流量是将近百万。
  有些解析XX成功的内容不可信,因为很多成功只属于运气,和努力没关系。我们习惯把努力放在嘴边,是因为“越努力越幸运”只是让自己坚持的安慰剂,因为努力而没有成绩的情况太多,我们不太想面对,于是,只好自欺欺人。
  至于解析XX失败的内容,不是不可信,而是乏味。就像站内特火的各种奇闻怪谈无头案内容,它们就像是以前报纸的民间市侩内容。
  曾经有做对对子视频的团队,每期都是无聊的对对子,流量甚高;最近有做一款名为《巨影都市》游戏的团队,每期标题都一样,每期流量是将近百万。
  有些解析XX成功的内容不可信,因为很多成功只属于运气,和努力没关系。我们习惯把努力放在嘴边,是因为“越努力越幸运”只是让自己坚持的安慰剂,因为努力而没有成绩的情况太多,我们不太想面对,于是,只好自欺欺人。
  至于解析XX失败的内容,不是不可信,而是乏味。就像站内特火的各种奇闻怪谈无头案内容,它们就像是以前报纸的民间市侩内容,足够不寻常,足够有趣,足够消磨时光。
  关于我个人比较期待的状态,我会想到用《碧蓝航线》与《原神》(或者说《崩坏3》)这两款游戏来打个比方。
  论人气和营收,《原神》肯定要甩《碧蓝航线条大街吧——前者官号粉丝1000万,后者官号粉丝才200万。
  但如果论投产比呢,我觉得《碧蓝航线》反而比《原神》更占优势。如今的《碧蓝航线》很知道它的粉丝需要什么,光是卖立绘和L2D就能赚得盆满钵满,自然给玩家的福利也是相当丰厚,官方更乐得哄玩家开心,由此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循环。
  如今的《原神》为了维系自己的营收,不仅需要大量投放广告,还需要高强度的更新。虽然《原神》对外展示的都是一派蓬勃,但我依稀觉得米哈游明显用力过猛,只是后果目前还看不出来。
  《崩坏3》早期是凭借技术力和剧情吸引玩家,吸金无数;如今,技术呈现依旧可以——说明米哈游的技术是硬实力,但剧情就很一般。《崩坏3》又不能像《碧蓝航线》那样直接卖皮肤,于是,我现在就很不解,目前《崩坏3》的玩家画像究竟是怎样的?
  他转过身去,身后的人正直直的望着他,这人看上去有些年纪,虽穿着清爽干净的衣服,只是眼角那密麻的皱纹已出卖了他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