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2-09-25 19:25

主题电影点燃爱国热情!写影评可免费领电影卡!本岛影院任选!

  静静、小庄、用户6082、用户8291、用户0958、桃子、王7802、用户0733、青春岁月
  以上为9月影评征集获奖用户,将获得200元(短评)、400元(长评)电影卡一张, 本岛影院任选哦
  在中国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推进舟山精神文化建设,激发群众对中国电影倾注更多的关注和热情,由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团市委共同主办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电影影评线上征集活动
  (2)评选时间:11月5日,同步公布获奖名单(具体记得关注“舟山广电”微信公众号、“舟山TV最生活”微信公众号哦~)
  (3)最佳影评人:在“最佳长评”中由评委组挑选10位,评为最佳影评人,并同时成为官方认定影评人,可长期约稿。
  昨晚刷抖音的时候刷到了关于《峰爆》里的一个画面,“如果我们还能再见到的话,我想永远和你在一起”,然后立马就买票去看了,我今年就看过两次电影,实话说,这电影真的值得一看。我觉得灾难片其实更应该注重的是人,是生命,是灾难发生时那些真真切切的生离死别,是灾难发生时,那些一往无前,奋不顾身的勇士,是灾难发生时,那些平凡的人用他们的脊梁撑起的天地。
  《峰爆》,它既有恢宏的灾难场面,但我觉得它最好的是想通过灾难来表现我们中国人的信念,基建人的信念,向那些我们身边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人致敬。
  所谓“灾难”,其实只是一个介质,人才是核心。在《峰爆》里,有很多形形色色的人,基建人是电影的核心,而那些其他人物是给予基建人奋勇向前的动力,他们花费一个十年,两个十年,很多很多个十年来修路搭桥,为的是那些在那生活的人,不用再在火车轨道上卖东西,他们不知道危险吗?他们知道,但没办法,就像结尾时,丁总问洪翼舟,“你知道可能会回不来了吗?”他说,知道,但值得。这一句“值得”的代价是什么呢?是父亲用生命为他托起的垫脚石,是他这一生或许唯一一次与父亲的最后拥抱,是他顾不及和女友多说一句话的遗憾。洪翼舟是一个基建人,是老铁道兵的后代,是爆破室主任,但他也是一个平凡人,他会因为少时救不了母亲而怪罪父亲,会自责,内疚半生,会因为得不到父亲的认可而难过,他专业上很了不起,可他也很脆弱,他是英雄,但却不是以往电影塑造的那种无所不能的英雄,说到底,他是我们身边的人,只是在那一刻,他选择了挺身而出,正如他们所说的,没有无所不能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
  我之前看预告的时候,我以为我的泪点会在他和他父亲的争吵,但没有,我的泪点是在丁总决定炸掉隧道开始,我记得之前看过主创的采访,何工,他说,修了十年的隧道,把它炸了,就像亲手掐死了自己养了十年的孩子,这其中的感情,可谓至深,这不只是那些修隧道的基建人艰苦卓绝的十年,也是基建人的家人聚少离多的十年,更别提那些埋骨在隧道的人。
  生命在绝境中总能脆弱却又坚韧,在那场灾难里,消防员,老师,刚与儿子见面的父亲,永远的留在了灾难里,而那些被救出来的孩子,却在绝望时,唱着老师教的山歌,一句一句,是害怕,也是无畏。卢小靳和洪翼舟最后的那通电话,我感觉到她的绝望和害怕,但她一直在忍住不哭,可是又忍不住,因为面前的山崩地裂是真实的,男友与自己的距离也是真实的,她忍不住哭。我也是。
  这是一部特别好的电影,真实。我在里面看到了我们中国基建人,也看到了我们中国的强大,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首先我觉得很感恩《1950他们正年轻》这部纪录片能上映。让我们看到了导演以及工作人员对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诚意。让我们能够从老兵真人讲述中了解到他们曾经热血的青春与梦想。前段时间影片刚上映的时候我和老公两人去看的,当时看的人不多,整个影厅坐了不到十个人,但气氛却很沉重,几乎所有人都在感动。
  《1950他们正年轻》是一部抗美援朝志愿军的纪录片,关于青春,关于战争,由很多当初幸存下来的,现已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们,讲述1950的故事,情感厚重,无比的真挚。之前看预告的时候都觉得热血沸腾。导演用全新的视角聚焦71年前参加抗美援朝的普通年轻人,通过不同军种,不同时期参战的老兵真人讲述,以一句句平时细微的话语呈现他们曾经热血的青春与梦想,也还原了最真实的战场,给当代年轻人带来触动内心的震撼与共鸣。观影的过程如跨越时空,我们仿佛走近了那个年代。
  时隔将近七十年,那些最可爱的人都已经白发苍苍。以前发生的痛苦,却好像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说到动情之处,他们喉咙哽咽了,双手颤抖了,眼睛里也盈满了泪水,他们并不愿意主动回想起那段充满血腥味儿的往事,甚至也从未跟儿女子孙辈讲过自己的故事,但他们心中却丝毫没有忘记任何细节,精确到哪一天,哪一个地点,哪一顿饭,甚至哪一个细微的动作。沉重的回忆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是深深的烙印。他们如今的诉说,有的是为了替当初的弟兄在烈士墓园要一块牌位,有的是为了发声继续去找战友们的遗骸,有的是为了联系到以前的战友。但我想,更多的是为了让我们这一辈沐浴在阳光下,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们,都时刻铭记历史的伤痛,让先辈们的牺牲都变成值得。
  结尾,镜头扫过烈士陵园里的英名墙,最后给了一个老兵面对着这面墙的远景,配乐低沉,真的破防了。
  片终,字幕往上滚动时,受采访名单中有几个名字被框了起来,突然更觉感伤,他们终究是去和战友们团聚了呀!
  这是一部值得我们去看的电影。过去已经成为回忆,而现在却不能将其遗忘。对于我们来说,上甘岭战役也好,抗美援朝也好都只是存在于历史课本上的名词。可对于片中的老兵,这都是他们用血泪拼搏出来的,不怕死,不下跪,不认输。我想在电影院中哭到不能自已的人绝不止我们这场中的十位观众。正是他们平凡的讲述,真实感情的流露,才最是动人心弦!
  这部电影,没有炫目的特技,也没有光鲜的演员,更没有高昂的制作经费,但就是这黑白的光影,充满了真实的力量和伟大的精神。
  对于纪录片电影的细致还原,导演郝蕴曾表示,“纪录电影里的呈现全部都是真实的,这种真实的力量我觉得是无可抵挡的。”整部电影看完,也的确如此,作为观众真的无可抵挡,被感染,被震撼,置身其中,感同身受,近距离感受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往事。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也是最打动人心的影像元素。影片采用的素材都是来自中国、朝鲜、美国当时战地摄影师所拍摄的第一手战场音影资料。这些资料历经71年,大多是保存在档案馆的,据说拍摄的缘起就是导演郝蕴经常去电影厂的档案处,觉得这段记录被埋没在历史尘土中太可惜了。所以,在影片后期制作时,甚至没有采用大量的画面和声音的修复,基本保留了原始的状态,也使得画面呈现出历史的沧桑感。
  电影在表现手法上,从片库寻找资料的大量移动镜头,打破了传统的采用人物倒叙手法的回忆类纪录片的结构,寻找第一手资料的幕后工作成为了整个影片的开场,形成了叙事类纪录片特有开场。片中超过90%的画面采用了原始素材,解说采用张涵予这种历经沧桑又嘶哑的男声贯穿其中,与大量黑白画面相得益彰,而且他的硬汉形象也给电影增分不少。
  对于战争场面和一些重要活动采用大量的同期声,主席针对抗美援朝战争走向的讲话,就是采用了当时的同期声,略带湖南味道的讲话,把中国人民的立场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电影中,曾经耳熟能详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一个个战斗英雄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的光辉形象在影片中再次出现,默默无闻牺牲的志愿军近20万将士,影片则采用了彩色画面大场景、大广角拍摄了纪念馆的牺牲烈士纪念墙,密密麻麻的名字表现出中国人民为了保家卫国牺牲在朝鲜的指战员数量之多,彩色而略缓的镜头画面也同时表达了后人对英雄的安慰。
  松骨峰、长津湖、上甘岭等一场场经典战役,影片除了大量使用原始资料表现战争的激烈,也配以战后统计数据作为解说加以必要的说明。譬如“上甘岭战役,历经43天,双方在面积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展开激烈争夺,发射炮弹190万枚,把山头炸松了3米……”这些精准量化的特色就是纪录片的魅力。
  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这部影片的主人公实际上就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也是就是中国人民。浓墨重彩记录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影片重现了英雄、重现了经典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整部电影精彩之处非常多,很多镜头着实打动人。譬如,清理松骨峰战斗结束后的战场发现,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式各样的战斗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的。那一刻真的泪奔,感到今天来之不易。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以弱对强的殊死搏斗,面对美国这个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志愿军战士并没有被吓倒,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浴血奋战、顽强拼搏,在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中纵横驰骋,前仆后继,即使战斗到只剩一人一枪,也毫不退缩。
  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从坚决出兵到胜利收兵,影片最后的场景,满载志愿军战士的列车从鸭绿江大桥上缓缓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画面色彩也从黑白渐入彩色,预示中国人民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渐入佳境。
  两弹一星科学家们的事迹,高中历史学过但快要忘完了,最近终于抽出时间来看根据该段历史事实改编的《横空出世》。看完这个电影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这是一支隐姓埋名的队伍,这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历史也从那一刻改写。
  电影讲述了将军冯石和科学家陆光达带着科研部队在西北荒漠克服一个个困难,最终完成我国第一枚爆炸的故事。冯石——原型为张蕴钰上将,我国试验基地的负责人。陆光达——原型为邓稼先院士,归国核物理专家,试验技术带头人。的横空出世,在这部电影中已经进行了艺术化处理。
  譬如研制过程精简。设计,政审,通过,规划,寻址,计算,材料,现场施工,测试....太多的繁琐工作,只能用电影中的话来总结:万无一失。而太过复杂也失去了本片的意义,毕竟他不是记录片。
  另外在人物的设定上也进行了单纯化、当年美国封锁,苏联撤走专家,中国困难重重,各方面遭到封锁。片中李幼斌饰演的角色,是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物,可仅仅因为政审一项就导致其只能作为现场专家指导,可见国家在安全方面向来滴水不漏。又例如李幼斌的回国,也绝非轻而易举,当年美国对国内留学人才的挽留,也绝非美女洋房名利这么简单,铁窗铁床白面包不是没有过。
  并且对当时的困难也进行了弱化。罗布泊的自然条件绝非生于西北之外的人所能想象,风大掀车,黄沙蔽日,湿度为零,昼夜温差,这些都不是靠说出来的。缺粮缺衣,唇裂眼盲,也绝非我们这些下楼就是24小时便利店快餐养出来的温室里的花朵。
  但是李幼斌和李雪健两位大佬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演绎,台词也令人震撼,596横空出世项目如果能成功,史学家会因为这颗蘑菇蛋把华夏历史分为两节来书写!听听,太牛掰了。让电影更加出彩,人物更加灵动。
  冯石将军在蘑菇蛋即将爆发的前一天跟科学家吐露心声听的人憋屈:咱中国人,中国党人,就从没怕过他美国。应该说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可是他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动不动就要欺负你,让你就想对他大喊:“No,去!”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
  现在回想,有些个场景依然印象深刻:譬如陆光达奔赴西北荒漠,视察的基地建筑工程的时候,尝了尝混凝土的味道,发现了混凝土是盐碱水混合,就要求所有的工程都停下,科研不容许一丝错误,这种严谨的态度在后面冯石将军视察工作的时候,也做了同样的动作。陆影响了冯将军,使其严谨。同时,陆夫人给台下的所有将军们上课,他们求知若渴,他们对知识分子的尊敬,因为有了知识才能更好地工作,更好地配合科研人员的工作。弹幕有人说“这是不平凡的一堂课”,的确,这堂课对将军们来说也是一次知识的洗礼。
  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生活艰苦挡不住他们的热情,物质匮乏也不能摧毁他们的信心。就是这样一穷二白,就是这样极端困苦,他们依旧能让属于中国人的奇迹发生。物质生活异常丰富的今天,我们不乏科技发展带来的很多便利,但唯独缺少了一种精神。就好像电影的一句台词“人,是需要精神的!”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