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2-09-11 14:31

影评应以怎样的专业态度叩击人心

  近日,一部纪录片《二十二》成功逆袭,票房破亿,影评人在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纷纷发声,为纪录片摇旗呐喊,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大量“自来水”,助推《二十二》成为今年署期档又一个“主旋律”爆款。
  好的影评,具备高远的眼光和深刻的见地,是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一座桥梁。《二十二》之所以在票房上大获成功,一方面在于影片本身质量过硬,另一方面与影评的助推密不可分。那么,影评应该怎么评,才能“对症下药”戳中创作的痛点,才能以一种专业的态度叩击人的心灵,引发人们的思考?
  对推动中国电影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而言,大众影评的确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作家徐亚娟认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其实与大众影迷的贡献息息相关。在她看来,除却水军、刷票房等异样因素,作为广大电影爱好者,他们凭借着对电影的情感,公正、客观地发出自己的评论意见和声音,独到的评析有助于促进电影创作,为观众提供观影指导,帮助人们的解读,提高人们的审美,并最终影响人们的选择。
  “今天的观众在影评的众声喧嚣中已逐渐成熟,不再轻信。”《艺术当代》总编徐可感叹,在人人都是影评人的时代,专业影评人必须要有自己的素养和操守,才能引领观众冷静看电影、公正评电影,客观地为劣片把脉,为好片点赞。
  徐亚娟分析,传统的影评,其撰写主体多为影视评论方面的专业人士,他们较多地以“专家视角”,站在电影的角度,从电影创作的技术层面进行分析;随着电影大众化程度的提高,影评的概念也变得逐渐模糊起来,现在的网络影评撰写主体更加多元,并且在文字表达上更加忠于自我的内心感受,时常会将电影的故事情节与自我生活、情感经历相联系。影评需要切磋、辨析,而网络恰恰提供了相互辩驳、拥戴、启发的可能,这得益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紧跟时代的步伐和影视创作的前沿,对当下的影视创作现状和水平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影视文化发展的趋势提出富有前瞻性对策的金玉良言,这些都是影评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妇女之友》杂志社娜佳表示,纪录片《二十二》的强势逆袭就是一例。从目前见诸媒体的众多报道和评论来看,正是职业影评人或准职业影评人从各自角度为这部“现象级纪录片”争先恐后地发声,口碑的发酵和助攻带来票房飘红。
  电影市场应该主推精品力作,而不是被“平庸的大多数”操纵。影评的信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社会的信誉度以及媒介的生态是否健康,只有健康的媒介环境和良性循环的影评生态链,才能让影评人树立起应有的权威和公信力,观众才能信任。
  在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影视评论展现出众语喧哗和蓬勃生机,但也存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省作协签约作家阎逸举了一个令人玩味的例子,“网名‘雪盲’的媒体人,虚构了一部名为《即使变成甲虫卡夫卡还是进不去城堡》的电影,IMDB编号是其生日,演职员全是他们家亲戚同事的英文名,海报是他自行拼凑的,剧情是虚构的。放豆瓣上后,竟有2000多人点赞,200多人写了影评,一时间好评如潮,有人甚至声称购买了‘正版DVD’。而后事情曝光,最终许多ID羞愧难当,自行封号”。阎逸表示,这个故事虽仅是极端个案,却反映出网络影评混乱无序真假难辨。
  徐可认为,娱乐狂欢之作风靡,家国情怀之作、人文精神之作遇冷,缺少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之作和影响深远的精品力作,缺少对所处时代的深刻认知和对文化理想的自觉担当,当今中国电影凸显出诸多弊病,但点评媒介已发生质的变化,这些平台把精力放在收视经济的增长点上,充斥着私人趣味和商业诉求,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电影文化的良好生态将无从建立。而良性的生态下,才能生成公允的批评,电影评论发出主流建设性的声音,才是真正助国产电影茁壮成长的土壤。
  如何规范影评写作,同时挖掘更多潜在的“影评人资源”?黑龙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珊珊认为:“电影评论是既严肃又活泼的创造性活动,因此需要有自身的活动阵地。电影理论界应该重视建设各类电影评论学会、电影协会,挖掘、孵化、选择和培养优秀青年影评人”,她同时强调:“电影协会对于规范影评写作,乃至对于当代电影的发展,均具有一定的价值及意义。应该多多开展‘优秀电影评论评选’活动,建立评奖激励机制,吸纳和提拔新生力量”。
  创作和批评是电影的一体两面,电影进步期待评价体系实事求是。电影评论不是肆意打压,也不是随意夸赞,说真话才是电影评论的本真,也是各路影评人专家学者和媒体所要共同坚守的底线。
  影评人沦为宣传和营销的“帮腔写手”和“贴身保镖”,或被资本“绑架”,或被“键盘侠”用以宣泄情绪,独立的发声不断被各种利益攸关方所干扰,稀释了评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在接受采访时一针见血说,凡是拿了片商红包所写的文字,其实都不能叫做影评,本质上都是公关软文。某些影评与电影生产、宣发、营销构成了一个产业链,孰不知评论只有脱离利益关系才能保持独立,它不应成为创作的附庸或者生产链条上的环节,而应是具有独立文化意义的存在。
  影评不能被创作者的逻辑所影响,也不能被市场的逻辑所绑架。缺乏公信力的影评,不仅会扰乱电影市场,还会影响电影观众观影判断。针对影评“失范”问题,张珊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刊载影评的媒体自身应在影评稿件的质量监管方面多下功夫。媒体要担当起传播优秀影视文化的责任,不仅要让影评内容新鲜有趣,还应对文章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故事情节、历史常识等进行严格把关。同时,她补充说,毕竟媒体从业者中,少有影视评论方面的专家,所以媒体还需努力挖掘更多有诚意、有良心、知识结构完备的专业影评人。
  网络影评充斥人云亦云、良莠不齐之作,有些评论是在对电影历史无知的状态下写成的。他们不仅没有对电影文化传承的温度,对一些重要节点的人物、故事、细节一片茫然,对创作者和观众的引导作用非但不见增长,反而生成大量信息垃圾。作家阎逸认为,传统影评人会特意强调影片与社会、历史、及现实情况的关联性,其主观上会从一定社会语境入手,联系时代特点、作家生活经历,考察电影作品的社会功用。正因如此,他们的影评能够给予观众以社会观念、创作意图、文化表达、乃至现实哲学等方面的指导。反观当下多数影评人,其影评多为简单的故事梗概,只注重影片的内容表达,特效设置等表层信息,缺乏深层次的思考。
  今年年初贺岁季,三部影片被指遭遇网站“恶意差评”,引出官媒谴责,一场“电影产业受伤拿差评当靶心是否合理”的争论愈发激烈,更多声音开始反扑。对此,徐可认为,电影评论中,出现差异性和多元性是很正常的,中国电影行业中许多缺乏诚意的作品经不起批评,电影制作者绝不能将所有的反对的声音一律划为恶评,一厢情愿地沉浸在“观众不能理解自己”的幻觉中。她补充说,真正让恶评闭嘴的杀手锏是电影质量。优秀的电影是不会差评如潮的,相反,好的电影往往能用口碑弥补资本资源上的弱势。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