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2-06-10 19:24

全球影像动态:影像还能做什么?

  近期,国内影像艺术界似乎形成了一股梳理与讨论录像、视频与媒体艺术的风潮,其中既包括对艺术家,尤其是年轻一代艺术家的个案研究,也包括综合性、历史性的回访与探索;而在海外影像艺术界,虽然线上展览仍占主流,但在欧洲少部分地区,画廊与艺术机构已逐步解封,其中也不乏重量级摄影大师的个展与有趣的专题性群展。在本期的全球影像动态,大家将收到三十二场来自世界各地的线下展览信息。��
  德国摄影双年展(Biennale für aktuelle Fotografie)是世界上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摄影活动之一。在双年展举办期间,多个展览将在曼海姆、海德堡和路德维希港三座城市共同展开。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德国摄影双年展曾一度暂停,目前部分展览已恢复并延长了展期。
  通常,摄影与艺术这两个角色是分开的,但是摄影的边界并非一成不变的。当艺术摄影将其他艺术作为主题时会发生什么?在画家的工作室或人满为患的美术馆中,相机可以做什么?这就是此次展览的出发点。在展览中,有些摄影艺术家反映了印刷艺术书籍的文化作用,有些则更关心制作和展示作品的物理空间,还有些则将相机与绘画、雕塑的复杂关系视为美学对象。
  摄影是一种艺术形式,但它并不仅仅属于艺术领域。它在生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它们会不可避免地重叠,彼此联系,甚至处于紧张状态。在许多方面,正是艺术与非艺术之间这种复杂关系才导致摄影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变得完全现代化。摄影师制作的图像含糊不清,他们的作品出现在商业场合和前卫杂志的页面上。此次展览通过几位摄影师的作品研究了这种复杂的情况。
  在全球数十亿张图片中,只有几张能成为所谓的标志性图片。此次展览中汇集了近年来使用、改造、修订和重新定义标志性图片的各种项目。其中,有些项目返回到制作标志性图像的起点;有些跟踪各种媒体表现形式;还有些则使用虚拟现实和3D建模等新技术将我们带回到早期摄影时代。无论采取哪种研究方式,标志性图像都是文化领域的复杂现象,需要对其进行批判性,哲学性和趣味性的审视。
  作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摄影师之一,Walker Evans的作品已成为摄影史上的经典制作。他直接,大方,富有分析性却又不失抒情意味的视觉语言,不断受到人们的膜拜与效仿。除此之外,其对摄影意义与背景的关注,以及对文本与图像之间关系的讨论,都对其后的摄影艺术界影响深远。此次展览,不仅呈现了艺术家的各种摄影项目,同时也汇集了当代艺术家和摄影师对其特定项目所做的挪用、拼贴、致敬和重新想象。
  摄影是一种结合的媒介。照片汇集在一起,便形成了关于世界的更大,更复杂的命题。当视觉艺术由印刷页面主导时,图像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固定的,而在电子屏幕和互联网时代,图像的日常体验则更像是蒙太奇和拼贴画。此次展览汇集了一系列探索图像组合的艺术创作,并以此为线索向多个方向发展,包括模拟和数字艺术,电影和视频中静态图像的使用,以及3D图像雕塑等。
  Francesca Woodman的一生中几乎鲜为人知,但她的创作却已成为艺术摄影的经典范例,并且她与Claude Cahun和Cindy Sherman一起被公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摄影界最重要的女性艺术家。此次展览纵向呈现了艺术家Francesca Woodman的一系列经典作品,从小幅的黑白照片、稀有的彩色照片到其后期充满技术实验的创作。与此同时,展览还展出了Francesca Woodman基金会选出102张版画,充分讲述了艺术家短暂而又紧张的职业生涯。
  本年度三影堂摄影奖共收到555份艺术家投稿,在三影堂摄影奖评选小组和特邀初选评委的共同甄选下,20位艺术家的作品脱颖而出,入围第十二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当周遭的世界正变得愈发难以理解,人们对自我和对世界的疑问、探究就愈发纠缠在一起。本次展览中,入围艺术家的探索为当下的观看以及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与表现,提供了可贵且值得认真思考的案例。
  在技术媒介日新月异的今天,以影像、装置等作为主要语言的媒体艺术,因技术限制的趋低而被泛化认知,从而使得艺术家对于艺术工作的理解发生了分野,媒体艺术似乎掉入了内卷化的陷阱,变得重复及停滞不前。但仍然有很多并不以艺术生产为目标的艺术家,展现了他们在社会系统中的多层身份属性。为了回应艺术家身份的有效性问题,本次展览以“自由联接”为形式,展现程新皓、李爽、林科、唐潮、陶辉、王拓和郑源家的媒体作品及其自我赋予的社会属性。
  “具身之镜”试图探讨的即是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中,录像艺术与表演之间展开的密集交流。中国录像艺术的开端便与表演相关,在张培力1988年的作品《30x30》中,我们得以管窥摄影机在时间流逝中对于身体的客观观察,及其形成的极具冲击力的寓言式效果。在之后中国录像艺术的发展中,不断有艺术家采取策略化的方式,将录像与表演设置为互为延展的领域。整个展览被划分为五个主题:“自传”、“事件”、“舞者”、“演讲者”与“剧场”。每一个主题都涉及一条独立的线索,以梳理这个交叉地带中纷繁复杂的现象。
  录像艺术,游移在剧场与艺术的范畴之间,改变了人们通俗的阅读方式,引领我们探究更丰富的感官经验。展览从著名收藏家宫津大辅先生25年共逾100件录像收藏中,筛选出8位东亚艺术家的经典作品进行展示。艺术家来自泰国、新加坡、日本、中国,从宗教经典、国史、声像、梦境与文化限制,回到对于多样性社群最需被重视的议题与环境认知。与此同时,展览也在东方美学的时空观点上,令人们看见了关于现在与过去的边界所产生的诗性空间。
  展览展示了玛格南图片社成员的作品,并回顾了20世纪新闻摄影的黄金时代。当年,这批新闻摄影师以极大的决心与热情,冒着高度的个人风险,捕捉并创造了历史的时刻。在20世纪,摄影师可以接触到发行量很大的杂志,来发表他们涉猎广泛的长期报道。在电视还未普及之前,正是这些摄影图片吸引了大批读者,把大众与世界联系在一起,把新闻带入人们的会客厅。
  阔别已久的成都当代影像馆已于5月23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作为专注于当代影像艺术作品收藏与传播的文化机构,成都当代影像馆持续致力于链接国内外优秀影像类艺术作品的呈现。此次面向公众开放的五项全新展览既包括: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与贝尔纳·弗孔的经典摄影原作——两项常设展的更新版本,更有艺术家陈萧伊的个展;七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视频艺术作品;以及与法国国立当代艺术研究院联合呈现院藏作品。
  此次展览侧重于梳理展出布列松于20世纪40年代期间,奠定其职业摄影记者知名度的报道摄影作品:一是在刚刚独立的印度时,拍摄甘地的葬礼;二是在中国,见证了蒋介石军队溃败,带领人民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过程;三是1954年,卡蒂埃-布列松成为第一个被允许进入苏联的西方摄影记者,拍摄到了苏联人民的日常生活状态。
  此次展览着重呈现弗孔于1989-1991年拍摄的《偶像与祭献》系列——艺术家第一次尝试聚焦于人物肖像,将他们视为“偶像”,并以“红色风景”作为“祭献”与前者呼应。除此之外,展览还包括《之前的时光》《悠长假期》《可能变迁的时光》《房间》系列共计49幅原作,而在展厅内搭建的“弗孔的小木屋”中,观众更可以看到从弗孔法国南部家乡吕贝宏运送过来,保存有弗孔家族回忆的日常物件。
  法国国立当代艺术研究院(Le Fresnoy, Studio national des arts contemporains)由阿兰·弗莱舍于1996年主持创建,多年经营之下已成为国际典范。此次展出的作品均为法国国立当代艺术研究院院藏作品。展览涉及多个当代艺术语境下的重要主题:如全球变暖、人工智能以及新世界到来引发的各种问题,将视频艺术与科技、哲学、历史巧妙融合,以一种充满寓意和诗意,甚至略带批判的方式,引发人们对于影像艺术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其影响力日渐增强的思考。
  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当代艺术逐步走向多元化的创作形式。随着电子科技与互联网的普及,视频艺术形式得到了新一代艺术家的青睐,表现方式更为融合。此次参展的七位艺术家分别借由实验电影、音乐短片(Music Video)、行为、数字动画、录像的艺术形式,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呈现了当下现实社会写照与自我感触的多个议题。策展人王庆松希望通过策划此次展览,借用不同方向的艺术家来展现面对困难挑战时的不同选择和态度,顺随世俗,逆流而上,都沉浮难料。
  艺术家陈萧伊着迷于物质的游移与临界状态,它无法被语言所把握,并持续地游移于动态之中。当阐释与度量的可能被松动,“争执”就此产生。在作品中,陈萧伊建构了一种非日常状态——某种处于渐变的,隐匿的,稍纵即逝的悬浮状态。而展览所呈现的图像均来自于对“再现世界”的怀疑。
  近年来,无论是图像的生产制度,还是观看方式,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被追捧的图像的作者变成了为社交媒体不断劳作的网民。合成与分层,这先后出现并某种程度上定义并进而消解中国当代摄影的实践,也反映出摄影这一稳固的权力性媒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被运用,并在遇到屏幕化生存之后,如何与图像这一广泛的概念进行对接。展览展出了18位(组)艺术家的120余组作品,集中呈现2000年以后开放的摄影实践,其中既不设置媒介壁垒,也能在图像的辐射区,就历史与当下做出回应。
  帕森·布鲁瑟与玛吉特·卢卡斯(Persijn Broersen & Margit Lukács)是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对艺术家组合,他们从2002年开始合作,并将着眼点放在了现实与寓言的中间地带。在展览“非真之实”中,帕森与玛吉特希望“在过去与现在、文化与自然、虚构与真实之间创造一个可供人们进入的空间”,并通过近年来创作的一系列影像、音乐、装置以及数字图像让人们置身于数字世界与现实采集混合的旷野、原始森林或文化废墟之中。
  此次展览为在国艺术家瑞秋·罗斯在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的首个个展。继德国卡塞尔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个展,及法国巴黎老佛爷基金会艺术中心个展之后,艺术家在上海将呈现其广受赞誉的《湖流谷》影像装置作品,“生”系列全新雕塑作品以及“象征”系列摄影作品,以探索人类童年、生命、炼金术、精神性、自然等主题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地点:Robert Morat Galerie(柏林)此次展览呈现的是艺术家Roger Eberhard所拍摄的世界各地的边境照片,进而以此横向审视人类历史的进程。由于气候变化或人为造成的地形变化,其中一些边境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而另一些边境线则随着两边帝国的灭亡而消失。Roger Eberhard的照片,帮助我们抓住了世界地图千变万化的过程。在一个大规模移民、建造隔离墙和民族主义蔓延的时代,它们也揭示出这些人为划定的界限的不稳定性。
  作为AES+F十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个展,“预言·寓言”呈现了两个由大型影像装置和数码拼贴组成的艺术项目——《神圣的寓言》(Allegoria Sacra)和《颠倒世界》(Inverso Mundus)。展览旨在对这两组大型作品进行回顾性的自我反思,它们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分别剖析了2010年代初和中期的人类状态。两件大型影像作品皆曾展出于威尼斯双年展。
  此次展览为弗劳尔斯画廊香港空间的首展,展出沃尔夫常年来对香港普通居民广泛的生活调查,包括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知名度的作品系列《建筑密度》(Architecture of Density)与《后巷临时方案》(Informal Solutions) 系列。这两个系列都代表着沃尔夫对都市生活和香港城市环境的关注。除此之外,展览还展出了《长洲日出》(Cheung Chau Sunrises) 系列,这是沃尔夫在2019年去世前最后的作品,可以说标志着沃尔夫对香港幽禁都市层面深度关注的终结。
  作为新生代的新媒体艺术家,钱泓霖自2015年研究生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毕业后,便开启了以3D建模技术为基础的创作计划。此次展览,涉及光栅、装置、影像雕塑等多种媒介,以“机器身体与记忆”为主题,从“数位遗骸”的概念出发,钱泓霖呈现了一个在数位科技没落的时空中,人类科技存在过的证明和产物——被抛弃的机械残骸的遗迹现场。
  徐浩创作的《物件,数十年和意识的转变》是艺术家针对上海政权更迭、商业变迁的一次类型学研究。这一项目的创作背景是中国港口博物馆于2016年发起的“港口与影像”委任计划,其初衷是通过委任艺术家展开摄影和相关媒介的实践,来探索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港口地区发展的现实环境,以及港城空间关系下衍生出的不同议题。展览选取了在上海浦东远郊的庞大二手家具市场的物件进行拍摄,这些被遗弃的又从新捡拾的物件似乎从新又找到了他们的价值。
  2020,人类的生命受到威胁,流动终止,风险放大,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分水岭。在这场本应有着集体主义精神的风控之中,“身份”被置于极端的审视之下,亚裔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孤立,全球化发展里的“分工”和“不平等”也在资源抢夺中暴露无遗。“脱缰世界2020”由独立策展人韩弘正策展,是关于十位华人艺术家的世界性思考,他们看到边界,跨越边界,消弭边界,运用多元文化符号的并置瓦解了空间与时间,呈现归属感和自然力的冲撞。
  此次展览为法国视觉艺术家Guillaume Hebert(季勇),在上海举办的第三次个展,展出了艺术家2017年创作的《更新风景》和2019年创作的《超越平凡》两个系列的作品。这两个系列通过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塑造的景观的短暂性提出了美学,社会学和环境问题。展览选择在这个时期将这些作品推到观者的眼前,也是希望人们能透过艺术家独特的视角和超前的洞见,获得些许的反思和共鸣。
  地点:alte feuerwache – projektraum(柏林)Melanie Haefner是来自柏林的自由摄影师,在奥地利维也纳生活超过十年时间,在接触应用艺术摄影之前,她曾学习哲学和环境科学。2013年,她返回柏林,将工作重点放在肖像和风景摄影上。此次展览,呈现了她对自然多面性和异化的探索。除此之外,她的肖像创作具备温柔,安详且诗意的特性,其中饱含其对生活灵魂的追问。
  截至北京时间6月3日6时30分左右,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6340811例,累计死亡378359例,明天这个数据将会如何变化,则不得而知。正如数百年前的黑死病一般,我们仿佛都在见证着瘟疫这种细小病毒对人类的集体。曾经以为可预测、可控制、可展望的未来世界也慢慢地在人们的视野中变得模糊,逐渐成为了一个混沌杂乱且危机重重的迷宫。在本次展览中,六位中国当代视觉艺术家晁琛、Coca、甘莹莹、惟祺、史阳琨、钟雨哲便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和立场出发,用影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在疫情期间的感受与情绪。
  地点:Christophe Guye Galerie(苏黎世)展览呈现了艺术家Seba Kurtis的最新创作。当疫情席卷全球,人们隔离的这段时间,艺术家在其位于乌森曼彻斯特的居所继续创作,以此为契机,利用公众可获得的大流行数据,从他庞大的底片档案中创建新作品。这批摄影作品结合了光感校正滤镜,以产生出超现实和万花筒般的效果,进而隐喻每个人所经历的这段封锁生活。
  此次展览是著名艺术家劳娜·辛普逊(Lorna Simpson)在大中华地区的首场个展,将展出艺术家“特别人物”系列中的新作,以及她近期的绘画与摄影拼贴作品。除了以艺术家实践中的关键主题——比如表征的本质、身份、性别与种族之外,辛普逊还在新作中融入了自然世界的意象以及超越人类存在的普遍元素。通过改造与重置艺术家搜寻到的既有图像——她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素材来源,辛普逊创造出了她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借此对当下的美国生活作出了有力的回应。
  地点:Taka Ishii Gallery Photography / Film(东京)此次展览将展示Kazumi Kurigami一系列以20世纪摄影巨匠罗伯特·卡帕未拍摄对象的作品。展览将选择艺术家拍摄于1992年-1994年期间的二十二幅照片,呈现其与卡帕的相遇过程,以及两人在北海道的一段旅行。Kazumi Kurigami自1960年开始摄影实践起,就形成了很明确的摄影概念与视觉风格,其大部分的创作都反映出艺术家独特美学以及对生死的看法。
  地点:刺点画廊(香港)此次展览是刺点画廊第二次举办、为期八周的放映活动,并计划邀请18位亚洲地区和国际艺术家参与,其中包括程展緯、郝敬班、蔣志、沈莘等。接下去每周将有两名艺术家的录像作品于画廊开放期间循环播放,其主题则围绕着我们自身的现状和处境展开。这些作品作品在混沌的过去和不明确的未来之间穿行,并且不断进行沉淀、揣测和幻想。
  作为亚太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影像艺术平台、中国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艺博会,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在过去几年中,对亚洲艺术影像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亦建立起关于艺术影像媒介最为权威和活跃的交流平台。影像上海保持开拓精神,聚焦国际前沿,以博物馆品质提供诸多版块的全新内容,为亚太藏家、观众和专业人士提供欣赏和发现影像艺术的上佳体验。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的参展画廊均通过严格甄选和精心策展,分布在『核心』(Main)、『平台』(Platform)、『在场』(Staged)及『连接』(Connected)四大版块,其中不仅汇集专注于现当代摄影的国内外顶尖画廊,更囊括本土和国际新兴画廊 。从教科书级别的艺术大师,到活跃在国际摄影和移动影像前沿的艺术新星,逾百位各个年龄层次的优秀艺术家的力作将济济一堂。博览会亦推出『洞见』(Insights)、『焦点』(Spotlight)、『对话』(Conversations)等精彩特展和公众项目版块。
  关于世界摄影组织World Photography Organization世界摄影组织是摄影活动的国际性平台,覆盖180多个国家。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赞颂世界上最佳作品与摄影师,提升摄影相关话题的关注度。我们与全球的个人摄影师和行业领先的合作伙伴都建立了长久的纽带,为此我们引以为豪。世界摄影组织每年举办一系列丰富的活动,包括:2020年第十三届的全球规模最大的摄影竞赛——索尼世界摄影奖,当地会面、讲座,以及专注于影像的国际艺术博览会——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欲知更多详情,请访问 。
  原标题:《全球影像动态:录像 & 表演 / 视频 & 剧场 / 媒体艺术 ╳ N种探索……》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娱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