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2-05-31 19:22

元宇宙创新者 1:概念爆火后才被世界看到的图形学大牛们

  2018 年的夏天,梅铁铮参加了当时在温哥华举办的 SIGGRAPH 会议——这是全世界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权威度最高的图形学大会。
  在此之前很多年,SIGGRAPH 几乎只在美国举行。原因无他,美国是世界计算机图形学的发端点,也是制高点。
  但是在进入新千年后,加拿大政府一直在大力扶持影视后期产业,甚至发展出了号称 动漫哈佛 的谢尔丹学院,图形科学实力极强。
  谈起元宇宙,梅铁铮与其他许多元宇宙基建实干家一样,显得后知后觉: 这十一年,我都在做虚拟世界的事儿,现在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元宇宙的一部分啊。
  梅铁铮的同学毕业后有的去了 Autodesk(一家美国顶尖软件设计公司),有的现在已经是字节的全球高管。
  毕业后的六年时间内,梅铁铮先后换了几家知名公司,工作地点也从美国换到国内,日子过得稳定富足。
  这时候,两位从 Autodesk 离职的华人工程师找到梅铁铮,邀他一起创办 3D 渲染公司。
  梅铁铮喜欢玩游戏,《反恐精英》、《魔兽争霸》、《星际争霸》都是他的心头好,故而 CG、图形学对他有莫大的吸引力。
  周赫毕业于中科大计算机图形学,也是一个技术大牛。周赫待过的那家海皮士,在 07 年就已经出品过 3D 虚拟生活平台 虚拟中国 ,真是国内古早版元宇宙。
  梅铁铮和周赫为公司定名 Virtueal,意在将虚拟(Virtural)与现实(Real)连接起来。
  梅铁铮作为 Virtueal 智造科技的 CEO,带队为百度等大厂的数字人提供技术支持,也参与过《长津湖》、《悬崖之上》等知名影视项目的后期制作。
  梅铁铮拿着手机向雷峰网展示刘德华做数据采集时的视频,眼中有光,说: 刘德华、李连杰都来过我们 3D 扫描影棚里做过采集。
  《猩球崛起 3》上映的时候,维塔特效总监安德斯来北京万达解密电影特效,梅铁铮听了 3 个多小时。
  安德斯提到《猩球崛起 3》的动画堆了一个 GPU 的渲染器,动画师在做动画的时候可以实时的 所见即所得 。
  为 3D 设计师和动画师提效也是当下急需面对的问题。出于这种考量,梅铁铮基于自研游戏引擎 GYX,开始了 MIRROR 的研发。
  MIRROR 可以联通三维动画软件和游戏引擎,以此消除厚重的 3D 数据层,让 3D 内容创作流程更快更方便。
  2018 年,MIRROR 刚发布不久,梅铁铮也不知道到底做得怎么样,直到发生了开头那一幕。
  那一刻,梅铁铮感觉到,原来世界顶尖厂商也知道了自己的产品,自己这么多年的工作,也总算是没有白做。
  最近一次雷峰网联系他,他因为北京疫情紧急,不得不离开他在东坝附近的办公室,居家办公,但是他仍然在尽一切可能跟上合作方进度,我们祝他好运。
  与梅铁铮不同的是,张心欣是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博士,是图形学科班出身,也是 SIGGRAPH 常客,甚至还曾经作为嘉宾登台演讲。
  有业内人士这样对雷峰网评价张心欣团队—— 很多人一辈子也发不了一篇 SIGGRAPH 论文,泽森团队发了几十篇。他们每个人都有当 CTO 的实力。
  很少有人知道,张心欣少年时期,因为太热爱虚拟世界,以至于严重偏科,高考只能贴着二本线考进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甚至语文只考了 90 多分。
  不像其他小孩,刚接触电脑便第一时间跃入游戏的海洋,张心欣给电脑上安装的第一款软件是 3D 建模软件——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的 3D Max 。
  一个暑假的时间,张心欣捧着一本厚厚的教程,在家自学了 3D Max,也做出了几张科幻风的渲染图。
  张心欣对雷峰网说道, 我并不想成为一个艺术家,艺术家想要用软件做出更好的作品;而我更想明白它背后的原理。
  大三,张心欣获得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毕业后,经老师推荐,他进入浙江大学 CAD&CG 国家重点实验室,随后他拿到纽约大学计算机系硕士的录取通知。
  美国奥斯卡组委会组织了一项 Academy Intern 项目,即 学院实习生 , 旨在从美国各个研究生学院当中,选出 5 名兼具技术能力和艺术理念的学生,进入到梦工场、Techni Color、工业光魔等电影工作室进行实习,为期一个暑假。
  张心欣对自己的简历和面试结果并未抱有多大期望,但张决定秉持 宁缺毋滥 的原则,没给自己安排其他兜底选项。
  在美国期间,张心欣住在皇后区,距学校大约 40 分钟地铁车程,课程通常是晚课,张心欣就不得不在纽约鱼龙混杂的地铁里,往返学校与宿舍的两点一线。
  一天,正上着晚课,张心欣的手机响了起来,对方劈头用英语就问: 你是张心欣先生吗? 一时令他误以为是电话。
  当对方亮明身份,张心欣心中沸腾了,电话那头正是美国电影与艺术学院来人,抛来的是张心欣通过选拔、进入项目的橄榄枝。
  一天,正在实习的张心欣走在园区里,迎面遇见一位穿着短裤和蓝色夏威夷衫的老爷子,好似要去度假一般,毫无架子。
  张心欣认出了这个人——他是埃德温 · 卡特姆,是皮克斯三位创始人之中的技术担当,他就是开启给自己造梦的人。
  张心欣在到岗一个月内,就在参与开源曲面细分技术的开发中立下功劳,张离开后,这项技术仍在被皮克斯工作室及业界使用。
  又过去数年,张心欣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拿到了计算机博士学位,在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物理仿真的动画生成方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毕业后,他在一家加拿大公司工作,可惜没多久公司因为资金链断裂,便被谷歌收购,这也让张的加拿大工作签无法继续使用。
  因为签证的原因,张心欣感到前路迷茫,这时又有一位 贵人 向张心欣伸出了橄榄枝,此人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前沿计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宝权。
  2014 年的 SIGGRAPH Asia 大会在深圳举办,组委会相中了张心欣的一篇论文,邀请张心欣来会上演讲。
  会后,组织者在四季酒店开办了一场自助餐会,供学者们在席间交流讨论。张心欣客场作战,自然熟人不多,在角落中扭扭捏捏,十分尴尬。
  那场会议,恰好是陈宝权教授出席主持,张知道陈宝权是图形学界国内的领军人物,也大致有个脸熟,便主动上前交际 。
  陈宝权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位归国参会的年轻学者,年纪轻轻,笔下的论文便能入 SIGGRAPH 组委会的法眼,就也与张心欣相谈甚欢,掏出手机加了微信。
  当时,北京电影学院新近开设了 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 ,研究数字技术如何赋予电影行业新的可能。
  得知张心欣的签证即将作废,陈宝权便顺势拉张入伙,既是给张心欣一个新的选择,也是吸引外出的人才回流国内,为中国的技术事业做贡献。
  他看到,2018 年,中国的投资市场又进入了一个活跃期: 在北京的咖啡馆一坐,几乎身边每个人都在聊项目、谈融资。
  加之在国外的数年间,张心欣也清楚地看到了华人晋升和创业的天花板。 美国的整体环境,并不倾向于让一个黄皮肤的人取得成功。 张心欣如是说。
  张心欣明白,想要闯出自己的一番事业,他必须回国,从研究员做起,重新开始熟悉、试探在中国的创业机遇。
  2020 年,张心欣在深圳创业——泽森科工(ZenusTech) ,Zenus 取义于 Zen( 禅 )和 Venus( 维纳斯 ),寓意是思想与艺术结合。
  他创立的泽森科工,主要瞄准自己的专长领域,开发的图形工具 ZENO 旨在重现物理世界的真实材质、运动和流体、爆炸等效果,赋能游戏、影视、仿真等领域,是元宇宙图像层面建构的关键领域。
  他想创造出一款工具类产品,将程序化的物理仿真计算和高精度的实时渲染功能合而为一, 为 3D 内容创作者们提供 从入门到精通 的秘密武器。
  除了陈宝权教授外,高精尖中心还有数位图形学大牛坐镇,诸如王涌天(北理工信息与电子学部主任)、张树武(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数字内容技术与服务研究中心主任)、汪苏(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等。
  数年后,这两位也以‘ 两腔热血 投入到了元宇宙图形学基建的事业中去,以虚拟人领域为战场,对渲染和仿真技术前沿发起冲锋。
  宋震,1973 年生人,北京人士,在北理工仿真技术大牛——丁刚毅教授麾下,担纲大型活动仿真领域的研究工作。
  而到了民用层面,一场 10 万人的活动,场面如何调度、如何制定应急方案,也是宋震的主攻方向。
  举个例子,宋震的恩师,丁刚毅教授曾在 2008 年北京奥运开幕式的导演组里 ,负责仿真与技术调度。
  雅典奥运闭幕式出师不利,张艺谋顶着压力当选开幕式总导演,他必须一鸣惊人,否则可能再无翻身之地。
  以为后世留下盛名的 活字印刷 节目为例,如何调度近千名部队战士,让他们能够按节奏和规律操作手中的道具?排练需要怎样的流程?整体舞台效果如何保证?
  宋震后来还参与了平昌冬奥会闭幕式 北京八分钟 、国庆 70 周年阅兵等重要活动的系统仿真工作。
  以这样的技术,宋震在北电高精尖主做仿真与虚拟拍摄(即在演员不在场的情况下,让导演能够预先看到想要的效果),而翁冬冬则是在 VR 方向着力更多,主做沉浸式叙事。
  翁冬冬,1979 年生人,比宋震小 6 岁,是北理工出身的博士,早在学校里就与他有交集,两人认识有十年以上。
  翁冬冬在北理工是学 XR 技术出身,师从前文提到的王涌天,师兄弟都主攻光学硬件开发,而翁则是王涌天门下的 少数派 ,主做 XR 应用,偏向系统开发。
  宋震、翁冬冬、张心欣和北电高精尖的同袍们时常聚餐交流,从各省驻京办吃到各国风味美食,时常还爱喝两口小酒,把同事们的口味养得很刁,宋、翁二人和张心欣也逐渐熟识。
  张心欣离开北京,远赴深圳后,宋震还一直对张心欣照顾有加,张心欣公司的天使轮投资,就是宋震帮忙从中牵线搭桥。
  宋老师是个纯碎的人,他不吝把身边的资源介绍给别人,他只关心事能不能成。 张心欣向雷峰网说道。
  在北电高精尖工作的时候,宋震和翁冬冬始终走在学术和技术的前沿,也更能洞见虚拟世界尚存的不足。
  宋震和翁冬冬想要的虚拟人解决方案,既得看起来足够逼真;又要能够实时渲染,让用户能与之交互;还得实现 AI 驱动。
  宋震和翁冬冬动了创业之心,便在学校申请了一个科研项目,也就是二人创立的公司—— 数字栩生 的前身。
  刚开始创业,宋震和翁冬冬还是低估了这件事的难度。原本预计 1 年半就能实现的工程,团队至今已经做了 5 年。
  创业的前两年,团队甚至没有上手开发,他们把虚拟人相关的,能找到的论文全部读了一遍,就是要把这其中的学术成果全部吃透,以至于,在这两年里,团队连一个美术都没有。
  比如虚拟人的头发,即使知道理论上的渲染公式 ,实际渲染出来,其中也有许多工程相关的问题,不实际操作、试错就难以解决。
  如上图所示,我们可以这样粗略理解,正常情况下,虚拟形象被画的越像人,相似程度越接近 100%,我们看起来越觉的生动真实。
  但是,当相似程度在 80%-90% 之间的时候,虚拟形象越像人,我们看起来越觉得可怕。很多僵尸、鬼怪类恐怖电影都会基于此塑造形象。
  翁冬冬表示,因为人类本身自己对人类的面部细节的表情非常敏感,人的脸部只要做微小的抽动,传达出来的含义就可能完全不同。
  陈宝权教授曾经分享过一个案例,2004 年汤姆 · 汉克斯主演的《极地快车》,就在成片时让人物 落进了 恐怖谷,观众看起来很不舒服,电影票房也未达预期。
  而谁料宋震和翁冬冬 苦寒 式的开发太过冷清,很长时间里见不到市场回报,许多先前相谈甚欢的合作伙伴,也选择了默默退出。
  通常的创业者,为了获得投资人的信任,通常总是极尽吹捧之能事,能做 80 分的事情,非得吹到 120 分不可。
  能做 80 分的事情,太过实诚的他们只敢说自己能做到 60 分,实际却以 100 分、甚至 120 分的努力去实 现。
  而翁冬冬则还保留着在学校的职位,一方面可以沉下心来做研究,另一方面也能保持和学术资源的良性连接。
  2021 年 10 月,数字栩生完成了从科研课题向企业的转变,自然开始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持后续的研发。
  宋震说: 纵览过去 40 年整个 IT 行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技术驱动的,并非商业模式驱动。
  而投资人更多地会选择他看得懂的项目去投, 尤其是风投,更看重的是商业模式,反而觉得技术是很好解决的要素。
  5 年的技术积累,是数字栩生引以为傲的 护城河 ,其他人 视作等闲 的技术要素,是宋震和翁冬冬一步一个脚印,用了 5 年时间,如开拓者一般 垦荒 得来的。
  而与中戏、腾讯合作的三方合作的 数字梅兰芳 ,作为宋震和翁冬冬二人的 小试牛刀 ,也算惊艳。
  不只文中提到的四位才俊,北影副教授王春水、太极图形的 CEO 胡渊鸣,诺亦腾的 CEO 刘昊扬,凌迪科技 Style3D 的科学家王华民……他们也在持续冲击着图形学在技术和市场上的边界。
  这些 垦荒人 ,他们做的是最艰苦、最寂寞的工作。他们的研发,可能数年不见回报; 一朝进入市场,也要面临广泛的质疑,与国际赛道上强敌的倾轧。
  进入 2022 年,元宇宙的 虚火 也慢慢降下来,炒概念的人又去了其他风口,做实事的人仍在默默改变世界。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娱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