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2-10-08 12:07

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的融合——2020郑州影像双年展第二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7月4日下午,2020郑州影像双年展第二次研讨会在北京商都酒店举行。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执行主席朱宪民,中国纪录片协会会长、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刘效礼,中国艺术报副社长孟祥宁,中国电影家协会原副秘书长李景富,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理论研究处处长、华语青年影像论坛总策划王纯,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部主任陈瑾,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高扬,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曹培鑫,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2020郑州影像双年展学术主持藏策,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授唐东平,天津美术学院摄影艺术系教师、著名艺术家高岩,自然影像中国联合发起人谢建国,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郑州影像双年展艺术总监徐大庆等出席研讨会。
  2020郑州影像双年展是由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郑州影像双年展的前身,是始于2011年的“文明郑州全国摄影大展”(每三年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2015年郑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举办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上,正式推出“郑州影像双年展”的本土品牌,并于2016、2018连续举办两届,也是郑州市政府为配合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而搭建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2020郑州影像双年展强调国际性、艺术性、学术性,展览版块设置为三个:影像邀请展、文明郑州展、主题影像展。
  此次研讨会我们主要是针对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的互动关系进行研讨。就艺术本身而言,艺术不是固化的,不能局限在已有的媒介之中无力自拔,而应该是一种越界,越界本身就是艺术的重要维度。再回到摄影,其实在摄影术诞生后的早期,静态和动态两种影像在理念上就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迈布里奇拍摄的那些运动中的动物和人物系列,就催生了电影的诞生。在现代主义时期的蒙太奇摄影,也同样开启了摄影与电影之间在理念与方法上的对话。很多摄影史上著名的摄影师,同时也拍电影,比如罗伯特·弗兰克等人。至于摄影与电影直接携手合作的事,在摄影史上也是不乏先例的。比如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与摄影联盟”,以及电影与照片的展览等。在当代影像中,通过引入电影艺术、历史绘画等手段来减少摄影在叙述方面固有弱点做法,更是屡见不鲜。再比如Video art,在今天的当代艺术中就早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媒介手段了。
  《三国演义》中有一句话叫:“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说的是疆土的边界,实际上也适用于艺术的边界。当年“分”有分的道理,因为分类会加强细化,向着更专业更极致的方向发展;而今天的“合”则有合的道理,因为当门类细化到了一定程度后,越界就势在必行了。在摄影术诞生180年的今天,我们的郑州影像双年展对艺术门类的跨界进行首次尝试,希望能打通壁垒,让艺术,让摄影创新定义自身,对观念层面上的更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有很多电视纪录片节:上海电视节、广州电视节、四川电视节、嘉峪关电视节,青海山地记录片节等,这些都只是单一的纪录片。我觉得郑州影像双年展构思很新鲜,关于摄影和摄像二者的关系,我们纪录片业界经常引用一位著名导演的话“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纪录片,就相当于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这一句话就把摄影和纪录片的关系解释清楚了,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相册,你就无法再看到小时候的自己,而国家也无法回忆历史。二者的不同点在于摄影是记录瞬间,电视是记录过程的,技术一样的,记录是真实。技术上来说,电影和摄影是亲兄弟,影片拆解开来就是照片。摄影和纪录片同台展出,在国内是没有过的,一定可以吸引很多人参加。
  在过去,人们对影视不太了解,以为电影就是电影,摄影就是摄影,电视就是电视,实际上三者是分不开的。以前的杂志《大众电影》最辉煌时期发行量有960万,基本人手一本,很多人对电影和摄影的了解都是从那本杂志获得的,因为早期的摄影比电影更适合传播。时至今日,媒介的更新和转换,让这三者成为老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了逐渐统一的美学标准。拿电影节来说,国内很多电影展都有大量的海报和剧照展,而郑州影像双年展要开设动态影像的单元,这是一个创新,把摄影和纪录片做了更有效结合,交流范围也势必扩大。
  郑州影像双年展以转型和融合的姿态面向文化发展,提出创新的举措,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摄影和电影本是一家,先有摄影,过了几十年又有了电影,曾经器材和技术限制了影像的发展,十几年前的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让所有人都可以当摄影师,科技发展到今天,又让所有人都可以拍电影。技术上基本无差异,只有思想和意识的差异区别。现在展览形式在多样化发展,很多展览也有LED屏幕播放短视频,如果想让别人认为郑州影像双年展和其他展览不一样,我觉得是需要培育。设立一个题目,组织一批创作者,让他们去创作符合郑州影像双年展气质的作品,这样才能体现展览的唯一性和关注度。
  电影与双年展的结合是一个历史性的大事。电影本身就有两种不同的思路,有一种电影不上院线,是纯艺术的小众电影。我教摄影史,我摄影史上也有很多大家是摄影和影片同时在做,比如曼雷(Man Ray),不仅是摄影家,还是跨媒体、跨手法、跨不同主义的艺术家,他的摄影作品、短片以及其他作品在各大博物馆和艺术馆都有收藏,而这种video art和上院线的艺术电影是不一样的;还有加拿大艺术家的格利高里·考伯特拍摄制作的电影《尘与雪》是一部美得足以令人窒息的诗篇一样的纯艺术影片,简直就是活动的影像诗集!
  事实上,无论短片还是现在的数码微视频,都是图片摄影延伸线上的动态影像艺术。刚刚宋老师说的特别好,图片摄影可以往纪录片的方向去延展,是一个转型,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纪实摄影与作为动态的影像的记录影片其实是同根同源的,在西方文化语境里是同一个概念的名词,纪实摄影就是纪录片的在静态影像里的延续(或称“纸上的电影”),学术界硬是把尤金·阿杰作为纪实摄影的开山之祖,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学术性错误!影像里的动态和静态是同根同源的,是同步发展的。今天郑州影像双年展将影像和摄影结合起来,是非常好的契机。但是我们不需要跨越电影去做电影节的事情,我们要做的是电影节做不了的事情,把目光关注到那些不上院线的小众电影,纯艺术的电影,给那些摄影家在静态影像的延续上一个新的出路。
  纪录片跟影像,在纪实的这个交汇点上做的融合,我觉得非常好,否则直接把摄影和电影捏在一起恐怕没有这么容易。现在影像非常泛滥,以快手和抖音为代表,大家觉得什么都可以看,人人都在拍,原本好的潮流,却出现不好的趋势——大众的影像审美在下降,这就对专业的影像展提出了方向和任务,就是提高大众影像素养。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觉得可以做两个方向,一是影像展的审美趣味的大众普及性,原本高雅的摄影都在画廊,只有摄影圈和画家圈的人去看,而一个城市的双年展,郑州市民、全国人民都会来看,这就需要在双年展上进行高雅艺术的对公众教育。二是“文明郑州”版块,我很担心会做成主旋律,影像很漂亮但是缺乏思想,如果“文明郑州”恰好可以突出艺术性,比如说宋老师讲到的“72小时拍郑州”如果郑州所有人都可以参加,不光是郑州的大学生、影友,还有郑州的市民。高手在民间,借助我们听起来比较平淡的城市片突出它的艺术性,借助公众参与形成某种张力,郑州就会被这次影展定义。既然是郑州的影像节,就要加上郑州市民的创造力。
  在摄影180年的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摄影家,既怕摄影又拍电影,像布列松,其实他先是学的绘画、摄影,又拍电影。我觉得电影和摄影本身是姐妹,有着身份渊源,摄影发展到现在是一个数字呈现的原理,我觉得摄影也好、电影也好、视频也好,在郑州影像双年展上合并,是探索一种共性、一种个性,是我们非常值得做的。
  我在这里有一个提议,突出学术性,这个学术性主要是学术探讨,有历史、有现状、有技术,也有包括人文的东西。学术性建立在双年展的站位上,更大的作用是引领。在现在的影像时代上,更重要的是用学术引领大众的审美,这个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担当。在这样一个数字时代,电影、摄影能合二为一,在一台小小的手机上全都实现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研讨会太有必要。传统出版业正在迈步电子阅读的新媒体方向,影像也是一样,既要体现艺术性,同时又要对大众审美进行普及和引领,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在影像的媒介融合与创新上应该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首先谈一下对双年展的一些感受。“守望共同家园”是一个非常好的主题。这个主题在前两届的基础上做了一个延续,但又有一个自己独立的拓展空间;利于郑州当下的发展格局,还是一个速动性、群众性的关注的话题。
  关于动态和静态的影像结合,在当今这个融时代,动态影像和静态影像的融合又紧密又独立,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也没有绝对运动的事物,不管是动态还是静态都需要人们通过描述来感知物象本身。目标事物变化的很快,但是人的思维需要一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们需要一个相对静的状态对事物进行长久的思考和借鉴,静态影像是最好的形式;但是从事物发展来看,动态影像是一个逻辑变化的过程。对于动态影像和静态影像的结合,首先是丰富了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在这个时代下,进行这样的探索,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以前我们在协会的各种活动当中,会涉及到一些单元,比如国展的“多媒体影像”,从2012年开始,每一届的多媒体影像都受到较大的关注,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对多媒体影像的关注度较高。本次郑州影像双年展推出动、静态影像的融合,对于媒体融合有一个导向性的指引。从操作性层面来讲,在这个融媒体时代,郑州影像双年展可以用VR、全景和网络直播的形式,可以把宣传的效果放大化,也可以利用各大平台和媒介更好的进行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的结合,达到宣传效果的放大化。
  关于在郑州影像双年展上动态影像和静态影像融合的问题,本人有以下几点看法,第一是融合的人脉,第二是融合的艺术媒介。目前中国大部分的摄影节基本还是图像摄影节,在静态图片展览组成的摄影节上,参展的摄影师、策展人都是在一个圈子的,而在郑州影像双年展上,电影界和摄影界的人脉融合互动可以产生更大的文化影响力、文化效应。这一点在国内任何的摄影节上都是没有发生的事情。再就是融合的展览媒介,想象一下,在本次摄影节中我们不把动态和静态区分成板块,而是在展览中依靠学术脉络、学术主题来将不同媒介的作品进行展示,这可能是大家期待的一个最终的展出效果。所以,此次双年展中动、静态结合并依靠学术主题为线索的展览会是最大的亮点。
  其次,补充一个关于动态影像的问题。除了纪录片板块,Video art可以是此次摄影节的重头戏,它不同于纪录片也不同于电影、是当代艺术的重要表达媒介,Video art更多的出现于美术馆、画廊还有不同的艺术年展里。纳入这部分作品可以更好的体现本次影像双年展的展览理念。
  动静态结合的影像双年展在国内没有听说过,我只知道威尼斯双年展其中就包括了威尼斯电影节,这个是影响力比较大的。郑州影像双年展支持单位里面还有德国和意大利,基本上是三大艺术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德国卡塞尔文献展还有巴西圣保罗双年展)涵盖了两个,可能会有效的吸收他们的成功经验。
  我个人比较关注威尼斯双年展,因为它跟电影联系比较紧密,它是以电影、建筑、现代艺术为核心的。郑州影像双年展对于动静态影像的包容是一个很好的开端。针对本届双年展的主题,如果我们能找到大量动静态素材的史料在郑州影像双年展上独家展示,会非常契合“守望共同家园”这个主题。这就需要一个很好的策展人,把从古到今历史的演变呈现出来,甚至用一些更度的艺术形式从不同的侧面来表现这个城市的变化。现在好莱坞在着力发展竖屏电影,也就是短视频,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其实竖屏只是一个形式,最重要是的你在这个海量的信息里如何去表达和主题相关的东西。
  从“文明郑州”到“郑州影像双年展”,再到现在准备把摄影和视频加以融合,郑州影像双年展在不断的开拓、探索、突破和尝试,尤其是组委会之前发布的那篇藏策的关于影像不分类的访谈,更是郑州影像双年展学术研究的第一个。在现代这个互联网时代,大家不仅仅是观展,更多的是要参与其中,一个是成为艺术的一部分,另一个是在某种程度上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另外,我们作为媒体,也是希望把更高的角度、视角关注像郑州影像双年展这样有开拓性和开放性的展览,也体现出了这种关注度。
  “家园”这个题很大,是人类的家园,地球的家园,也是生态环境的注视。咱们这个双年展主题叫“守望家园”,我认为生态环境的题材也是不可或缺的,希望在双年展中有所体现。从我们协会来说,摄影作品和视频都很多。现在短视频的受欢迎程度和传播度,在某种程度上讲可能比照片传播的还要快、受众还要多。郑州影像双年展在动态影像和静态影像的结合上,可以做到站位学术、引领大众、提高审美,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郑州影像双年展我前后参加了两届。前两届双年展都是人少干大事,非常值得总结。从内容上讲,前两届荟萃了国内外真正有实力的摄影家和作品。我们要总结前两届摄影节成功的地方,发扬并保持这种成就。同时,在省会城市中,郑州是率先举办艺术节的大城市,郑州举办的这个艺术节又是参观人数最多的,作品质量和参观人数决定了艺术节的成功。另外,郑州影像双年展还组织摄影家去拍摄,大幅度宣传郑州,今天的“文明郑州”就是这样形成的,这是值得发扬的。
  有很多老师、专家谈视频和微电影,这是新时期、新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影像”二字包括了动态影像和静态影像,怎么在一个大型展览上妥善地把这两者融合,值得我们认真规划。用吴冠中的一句话:“我的作品老百姓喜欢,西方承认,足矣!”我们郑州影像双年展也会这样!我在这儿预祝2020郑州影像双年展成功举办!
  各位专家一致认为,首届郑州影像双年展的“主题影像展”,应该以纪录片为主,根据时长划分3个单元:30分钟单元、12分钟单元和3分钟单元,并加以内容界定。
  为时三个半小时的论坛在各位与会嘉宾的渐趋一致的讨论中接近尾声,郑州影像双年展艺术总监徐大庆、郑州影像双年展学术主持藏策分别就“2020郑州影像双年展”动态影像和静态影像的融合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2020郑州影像双年展进行畅想和展望。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娱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