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3608
威望: 13619 点
铜币: 11909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3-23
0楼  发表于: 2024-03-23 23:31
 | 编辑

《流浪地球》评价褒贬不一专家认为电影不符“硬科幻”之名

  截至2月10日6时,备受瞩目的国产科幻《流浪地球》累计票房已经突破了16亿,依据电影专业媒体的预测,《流浪地球》的总票房可能会高达53亿元人民币以上、且进入中国电影史上单片票房总收入的前三名,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电影中,携带着30万吨燃料的巨型“领航者号”空间站、机械化运作的地下城、高耸入云的行星发动机和直冲天际的蓝色强光柱、冰天雪地的地球表层,以及“洛希极限”、“重元素核聚变”等等科学名词,无不让影迷们目不暇接、大呼过瘾,纷纷给予《流浪地球》一项“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的极高评价。
  不过,正所谓“金无足赤”,《流浪地球》也不会尽善尽美,电影设定上存在的一些“硬伤”、故事情节的瑕疵之处、以及某些演员不太成熟的表演和稍欠打磨的台词等等问题,招致了一部分影迷的吐槽,加之“众口难调”,围绕着《流浪地球》这一部首开先河的国产科幻的争议就更多,比如某位比较极端的影评人,声称《流浪地球》是一部不及格的电影。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饶骏给予《流浪地球》高度评价的同时,认为它不能冠以“硬科幻”之名。
  科幻电影有“硬”和“软”之分,区分“硬科幻”与“软科幻”的标准在于科技含量的多少,饶骏认为,“硬科幻”应该是以某一科学原理和技术为主题(或是故事背景),主要的情节推进、场景表现、道具细节等等要比较严格的遵循物理法则,符合工程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各项技术之间的平衡配套展示,这一点是绝大部分科幻电影最易产生bug的地方,达到了以上要求和条件的科幻电影,才称得上“硬科幻”。“软科幻”并不是非常注重技术和科学原理,甚至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很小。因此,饶骏认为《流浪地球》在特效、背景和道具上体现了科技感和工业感,但不能冠以“硬科幻”之名。
  《流浪地球》一开始就交代了人类和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即不远的将来,发生了“氦闪”的太阳急剧衰老和膨胀,地球面临着被太阳吞没的灭顶之灾。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看来,太阳发生“氦闪”的概率微乎其微,他们对太阳、以及其他的单独恒星演化研究和了解得比较透彻,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的观测上,都不支持太阳会在未来的数百年、上千年里发生“氦闪”,更不会突然衰老和膨胀。大概数十亿年之后,太阳才会退出“主序恒星”的行列,衰老和演化为“红巨星”。
  电影中,面对着毁天灭地的灾难,暂居于地下城的人类启动了“流浪地球计划”的第一步,即于各个板块布设行星发动机、停止地球的自转,而“领航员号”空间站执行“火种计划”,以防“流浪地球计划”失败。相关领域的专家表示,从现有的科学认识和工程技术、以及未来数百年里人类可能实现的科学进步和技术突破来看,建设行星发动机、地下城和“领航者号”级别的空间站等等,完全超出了人类的能力范围,“流浪地球计划”的科学性和工程可操作性都值得商榷。
  《流浪地球》的编剧兼制片人龚格尔说,尽管《流浪地球》的故事不能做到完全的科学严谨,但对于激励大众对于科学领域的关注与讨论,有着促进作用,这是整个团队拍摄科幻电影的初心。
  (本号专注于科技前沿、历史拾遗、奇闻异事和人物品鉴,还望你的关注和订阅,万分感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