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3474
威望: 13485 点
铜币: 11775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3-16
0楼  发表于: 2024-03-16 22:04
 | 编辑

【影视杂谈】如何看待国外影视中的“正确”?

  S1E3的剧评,阅读量颇高,在各个平台收到了许多留言回复,除了表示这集“拍得好”的大量肯定外,剩下最集中的一种声音,便是吐槽、反感乃至抨击该集主角比尔和弗兰克的男同设定了。
  过了两周,我又写了《最后生还者》E3的剧评,这次反馈量倒是“正常”多了,却依然收到了粗暴认定“都是正确”的留言——仅仅因为这集里戏份吃重的配角亨利和山姆两兄弟是男子。
  老实说,写这篇杂谈文章我是些忐忑,毕竟是一个非专业的非研究者对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的话题尝试做观点输出……但我还是想紧贴一些自己看过的或知名的影视作品聊聊,欢迎大家友善交流。
  另外,虽然本文提及的主要是国外影视作品,但对于带英等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基于相同价值理念的创作同样适用。
  大家为何讨厌如此正确?先说一个我的理解:由于国外影视娱乐创作仍是全世界最主流的流行文化,我们要一起接受一部分矫枉过正的、象征大于实际的赎罪心理。
  ,美式“正确”的本意是正确的、积极的、有进步意义的,它包括但不限于对弱势群体和少数群体的尊重与保护,是一种应当敬重的态度公正。
  人家有时候“为了正确到魔怔”也情有可原,因为国外历史上多年来存在着系统性的奴役、歧视和。
  这种情况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男子民权运动、石墙运动等各类反主流文化运动及反战之后才逐渐改善。
  以近些年最受欢迎的两部情景喜剧为例,诞生于90年代的《老友记》就不提了,六位主演全是白人(多年后还能因此受到攻讦),即便是首播于2007年的
  《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演员们的肤色和性取向也相当“单一”。
  虽然霍华德是犹太人、拉杰什是国外人(定义上都是白人),虽然伙计们老拿谢尔顿的“无爱繁殖”开玩笑,虽然大家对霍华德和拉什的“基情”津津乐道……但《生活大爆炸》中所有与正确元素相关的笑料和设定都只是蜻蜓点水,该剧主角们的结局,依然是由“男女之间结婚生子”的
  (我认为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出圈美剧),同样没受到太多额外干扰,虽然里面存在同性亲密镜头与非裔亚裔演员,但这些内容都只是细节补充,没有喧宾夺主。
  我们对美式正确的厌烦,源于这些年来国外在相关议题上的高调炒作,在他们特有的生态和社会环境下,
  现在回看这部首播于2010年的丧尸剧,会有一种熟悉又陌生的不真实感:因为它的主演班子实在是很传统,堪称
  在主角团中,除了格伦这个亚裔外,其余清一色的白人,而T-DOG等男子角色在当时只能算是二线配角,相比起他们的戏份,“多元性”的功能意义显然更大,而该剧前两季最主要的情感冲突,也是肖恩“睡大嫂”加剧与瑞克冲突这种观众喜闻乐见的三角关系,除了亲情、异性恋和忘年交,没有其他“异常”感情的余地。
  而到了中后期,《行尸走肉》明显迅速“正确”了起来,各色族裔的角色轮番登场不说,男同有亚伦和埃瑞克,女同有玛格娜和由美子,
  ,瑞克和米琼恩、加百利和罗西塔、墨瑟和公主、莉迪亚和伊利亚等等,甚至尼根这种审美一直很“传统”的老白男,最后一季新找的妻子安妮也是个男子……
  夹带的私货被摆到了明面上,而这种私货本身又是机械的、干瘪的,缺乏鲜活的展现和诠释,对于影视创作不仅无益还会造成阻碍
  以LGBT为例,要么干脆就拍以此为主题的作品,比如广受好评的性喜剧《性教育》(自修室,Sex Education)。
  剧里的莫戴尔高中本就是个虚幻的两性问题大观园,在声名鹊起之后更是有了 “学校”的美誉,在这个地方,异性恋、恋爱、双性恋、无爱恋、跨性别者应有尽有,哪怕“不知道自己是男是女、喜欢男生还是女生的酷儿”也不稀奇。
  该剧使用“通感共享”这一设定,让8个陌生人成为了共享彼此的亲人、朋友、自我,它牢牢抓住“彻底相伴”的核心,俘获了许多观众的喜爱。
  《超感猎杀》最高明的地方,就在于把正确的元素有机融入了人物设定里,并通过有趣又精彩的故事,围绕这一主题阐释了自身的理念。
  8个主角天南海北、出身各异,既有深柜利托,又有变身者诺米,他们本来一辈子都走不到一起,却因为通感时刻相伴,在“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的时代情绪下,观众通过他们,或多或少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进而明白性少数群体的处境是值得同情和理解的,“他们与我们一样,不是什么妖魔鬼怪。”
  在此语境下,身份、民族、国别、肤色、取向、信仰、地位等差异都能消弭,大家可以一起去怀抱没有边界、天下大同的浪漫主义梦想。
  ——此时已经成为“沃卓斯基姐妹”的导演,似乎在性少数议题下有些玩high了,这种感觉在利托去参加骄傲时达到了一个小。
  该剧第一季能够打动人,主要是因为在个性的基础上寻找共性,可第二季却一定程度上又落位在了个性的层面上
  虽然《超感猎杀》被砍的主因是成本爆炸,网飞还用一个完结特别篇来收尾告别,凭良心讲并没烂尾,但它已经暴露了一些“泯然众人矣”的倾向,光是这点就足够令人叹息了。
  “所谓,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美式正确一体两面的微妙处境。
  许多影视作品受到现实中操弄和极化利用的影响,同样给人留下了“不要平权要特权,只谈权利不谈责任”的负面印象,这种理解混杂在歧视与反歧视的声浪中,反而加剧了沉溺身份的片面性、自我认同的社会原子化以及“求同存异”的困难度。
  像美剧《猎魔人》里“各色”不好看的女巫已经算是好的了,历史剧《安妮•博林》里的国外王后、迪士尼新片《小美人鱼》里的爱丽儿,都直接让男子演员来出演,颠覆性的选角令无数人跌破眼镜,相比之下,去年《指环王:力量之戒》和《龙之家族》里出现男子都显得温和。
  如此“颠倒黑白”可谓非常反直觉的操作,许多人在这种不对劲的气氛下,被不知不觉地推到了正确的对立面。
  想要体现多元化当然可以,为男子量身定制角色也没啥不行,但是粗暴更改非男子角色(换皮)、把其他民族历史转移到男子头上却显得非常偷懒和可笑,这使得角色人设在源头上就难以令观众信服了。
  那么,真正关于男子群体的故事是怎样的?我想到了《被解救的姜戈》《为奴十二年》里追求自由的黑奴,《堕落街传奇》里游戏街头的皮条客,《火线》里巴尔的摩的罪犯和。
  这就涉及到了另一面惨痛的现实:那些真实的男子身份形象,往往是不光彩、不积极的,至少都不太正面,苦难远多过幸福,阴暗多于光明,还帮大伙儿点明了男子(及其他族裔)群体在“近现代以白人为中心的历史叙事”中缺失的尴尬事实。
  如果能往前找找,“男子故事”倒还有一座富矿可挖,那就是马丁•路德•金、马尔科姆•艾克斯、黑豹党等民权运动领袖与男子运动的故事,但偏偏
  简单篡改经典角色太假,一味还原真实历史又太苦,所以,剩下最理想的道路就是去创造新的男子角色。
  这部电影的主角乔伊是一名中学音乐老师,他一直梦想在纽约最好的爵士俱乐部演奏,通过他奇妙的灵魂历险,观众们得以领略热闹的理发店、团结的亲友、专业的爵士乐团等一个普通纽约男子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出演过《灵魂歌王》的杰米•福克斯为乔伊献声,更为该片增添了三分滋味。
  可惜的是,类似能够反映男子群体生活的创作还是偏少,再联想到《冲出康普顿》《亚特兰大》《绿皮书》等作品又会发现,
  从漫威电影、娱乐作品、男子超级英雄、查德维克•博斯曼等多个层面来说,《黑豹》都称得上是一颗甜味十足的糖果,
  咱们没有这方面的原罪,不用强背历史包袱,能够多些关怀弱势群体和平等思想还是好的,只是别太指望外来和尚的话能念好自家的经,更多是兼听一番;
  至于被“正确PTSD”搞得傻乎乎去种族/性取向歧视就更蠢了,无论何时,顽固守旧的保守主义思想都应当摈弃,钩都不是丢给咱的,别自个儿去咬。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