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3-09-07 00:44

湘江评论影评罗宏:我看《流浪地球

  春节档期,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火了,十天票房过了三十亿,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化现象。便去看了。有些观感,一家之言,姑妄说之。
  首先得点个赞。就中国科幻类型片的发展而言,此片称得上里程碑,至少在技术手段和视觉语言方面上了新台阶,据说本片的投资者和创作团队都是以情怀为激励,艰难地完成了本片,就更值得尊敬。
  但就情感共鸣或者说思想价值取向而言,本片却未能使我怦然心动。我困惑不解:花2500年光阴岁月,100代人的血肉生命去拯救地球,值吗?是以球为本,还是以人为本?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构思问题,而涉及严肃的价值追问。本片创作者的价值立场是,即使付出人类毁灭的代价也不能放弃曾为人类家园的地球,也就是说,家园比人类更重要。可在我看来,家园地球要是不能再呵护人类,或者是成为人类生存的累赘,也就失去存在意义,我们可以富有人情味地挥泪告别,但完全没有必要与地球共存亡。也许本片创作者潜意识认定,地球是人类文化之根,放弃地球意味文化背叛,所以死也要和死在文化的墓地里。再推测一下,这个价值创意可能来自某种传统观念启迪,比如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比如说,人饿死事小,人失节事大。等等。因此本片创作者还自鸣得意,认为本片宣示了人类殉献地球,是一种突破西方思维的价值观创新,体现了中国人对文化之根不离不弃的坚守。不想深究细辨,反正我的评价就是两个字迂腐。鲁迅先生说过,要我们保护文化,首先文化要保护我们,我赞同鲁迅之见,所以相信,在本片设定的人类灾难面前,人类优先,放弃地球才是最富有人文关怀的决策。
  从哲学境界而言,本片特别强调生的至高无上价值,强调活着就是一切。对于死亡明显缺乏哲学感悟。什么叫向死而生?什么叫涅磐之境?什么叫彼岸世界?创作者基本没有思考。这大概也和中国思维特点有关。中国哲学传统可谓“以活为本”的思想体系,只问生,不问死,这是孔子传人难以摆脱的思考樊篱。所以本片中的人类,宁可2500年暗无天日鼹鼠一般活在地穴深处打麻将度日,也要活下去,还乐和乐和,几乎没有人追问,这样苟活有意思吗?坦率地说,我对这样的人生状态毫无认同,与其这样活,还不如死去。其实就创意而言,想象一下人类的死亡可能更别开生面。可惜以活为本的中国艺术家,缺乏对死亡的想象力。再说科幻创作,我觉得,缺乏哲学境界的科幻想象,无非是科技手段的炫耀而已。缺乏对人类命运深邃哲学观照,科幻创作只不过是技术游戏。
  这就涉及我们对科幻创作的功能定位了。科幻创作究竟是以科学理性包括想象力去营造一个虚构的价值世界,即以科学知识、科学逻辑、科学理想、科学灵感为人类的生存描绘一个可憧憬的价值王国,还是纯粹炫耀科学想象力,使人惊讶、神奇、震撼,满足于感官的兴奋?我们的认识还在路上。就科幻创作的自身规律而言,我们也依然在求索之中。比如,本片实际是科幻片和灾难片的杂交,试想一下,如果排除灾难元素的支撑,本片的科幻想象是否还能有震撼效果?恐怕很难。那么,科幻是否必须和人类绝境相联系才能有预期的艺术审美效果?诸此种种,都是我们要继续探求的问题。(罗宏)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