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2-07-09 19:17

呼喊与细语 专业影视评论

  色彩之于《呼喊与细雨》 色彩之于《呼喊与细雨》 ——色彩影调角度的影视审美 ——色彩影调角度的影视审美 色彩影调
  《呼喊与细语》 作为这个时期最璀璨、 最神秘的作品, 获得颇多赞赏, 其中莫斯利(Mosley) 的观点比较典型: “伯格曼对他的素材显示出无与伦比的控制力;摄影是精致的,表演是完 美的;他的导演是具有想像力的、严肃的、精确无误的,营造着内心与外界、过去与现实、 有声与无声之间的水融。 1 ” 看伯格曼的电影会给人一种解密的快感。 总觉得那在一个固定场景围绕四个女人展开的 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几乎每一个镜头,每一个无声的画面,甚至每一个转场都包含着丰富 的隐喻和象征。隐喻和象征赋予了其电影一种哲学的气质,感觉上在伯格曼的电影里,哲学 上的探究是与生俱来的,是镜头与故事自然产生的,而不是刻意而为之的。 让我最为震撼的应该还是《呼喊与细雨》在色彩影调和构图上的特别韵味,初看本片就 被这片中直白强烈的色彩所刺激——黑,白,红三种主色充斥着视野,覆盖了全片。使得影 片像一幅炽烈的油画,浓重的色彩堆积出的是作者强烈的表达和深邃的思想。在这里, 电影语言得到了创造性的运用,色彩也成为了一种叙事主体,参与到了叙事本身。 艾格尼斯的服装以白色为主, 白色很自然的让人联想到纯洁与童贞。 白色的极致——苍 白,同样也代表着病痛与死亡。对于艾格尼斯来说,她一直寻求着姐妹心灵间的沟通,可最 终不得, 最后只有通过日记上的一幕来告慰自己的内心。 可如果一个人一生中最温暖的时刻 只是出现在幻觉里,那她的生命还有什么颜色可言呢? 与艾格尼斯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玛丽亚, 她的衣服始终是鲜艳的红色。 这种红色是刺眼的, 就像她包裹不住的——她虽然已经结婚, 却还是摆脱不了感情的困扰, 在丈夫和姐姐的 医生之间徘徊不定,她的内心和情感就如她衣服的颜色,过度的贪婪与渴望。 卡琳则一直穿着黑色的长裙,显得刻板而难以接近。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她的刻板正是 她的防线——她的生活中有许多难以理清的烦恼, 她不仅与自己的姐妹毫无感情可言, 而且 与丈夫也常常貌合神离。她的生活毫无生气,婚姻也是死亡的。极度空虚的她竟用玻璃割破 ,脸上还露出一种的满足。 三姐妹各有特点, 色彩更加凸显了她们在故事中的性格与形象。 始终期待着三姐妹能够
  玛丽莲·约翰·布莱克韦尔.身体的抑制与母亲身份的具象化———评英格玛·伯格曼影片《呼喊 与细语》 .当代电影,2007,( 5) : 27-32. [J]
  重修旧好的艾格尼斯,最终怀抱着母亲的遗愿走向苍白;玛丽亚、卡琳则都沉浸在充满了情 欲、私念、报复、性幽闭等幻想当中——三姐妹之间隔阂太深,而又彼此难于沟通。 红色的转场是我第一次看片时最大的疑惑, 亦是之后深入思考之后最大的收获。 伯格曼 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当我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看见灵魂像蓝色幻影、像翱翔天际的怪兽、像 半鸟半鱼,体内却是鲜红的龙。 ”也许从这段话中可以找到一些伯格曼运用红色的原因。 在文化层面上,红色可以意味着生命和能量,也可以意味着生命的流失和死亡。于是有 人认为这种红色是带有重生的希望的, 也有人看到的是永远的绝望和沉沦。 或许真如同一些 研究者所说,伯格曼所展现的也许并不是“希望”和“绝望” ,而只是一种状态——一种让 你可以唤醒一些埋没已久的、内心深处的记忆的状态,我不得不说,当红色遍布整个屏幕的 一霎那,我内心真的有一种被触碰的感觉,无意识的触动让我感受到这红色强大的力量。影 片里的几个女人, 她们的精神世界是在正超常与失常之间做摆钟的运动, 正常只是暂留于两 极的瞬间。于是,红色成了她们生命的基色。 重看影片,让我梳理了一条明晰的叙事逻辑——影片一开始先用一个“现实”片段作为 概述,然后逐次进入第一人称视角,对这四个女人分别进行剖析。而当人物进行变换时,作 者也都会给以清晰的提示, 这叙事的转场也成了整部影片的经典——比如进入安娜的视角时, 屏幕上会出现安娜脸部的特写, 而光线的独特运用使得她的脸是半明半暗的; 当这个视角的 叙述要结束时,画面上同样是这张半明半暗的脸,所不同的是,明暗部分和之前是对调的。 这张半明半暗的脸没有表情, 仿佛在那样一个封闭的环境里, 每个人展现给他人的始终 都只是一半面孔, 我们永远看不到黑暗中的那一半是什么表情。 于是这样一个转场似乎在暗 示着我们,人与人之间仿佛注定是不能沟通的。每个人都有着被隐藏的半个自己,人们的疏 远也可能正源自于此。 初探伯格曼电影的镜头语言就有这样的发现, 他对于色彩影调以及构图的运用不仅仅为 了浮于表面的美感,为了视觉感官的冲击,实际上是为了人物形象的饱满化、叙事结构的清 晰化以及影片主旨的深刻性而服务的。从这一点来看,这样的一部影片不愧获得了 1973 年 戛纳电影节的最佳技术大奖以及 1974 年的奥斯卡最佳摄影、 最佳影片、 导演、 剧本的提名。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