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2-05-01 02:00

《长津湖》有望冲新高关于电影精品创作这些大咖在青岛进行了深入探讨

  正在热映的《长津湖》不负众望,票房冲过55亿元,超过《你好,李焕英》,并有望打破《战狼2》保持了4年多的票房第一成绩,创下新的纪录。近些年,《战狼》《红海行动》《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等精品力作成为大银幕上靓丽的风景线,在创下高票房的同时,赢得了观众们的好口碑,更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
  “电影精品创作要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在“致敬红色经典,奋进伟大时代——电影精品创作专家研讨会”上指出。据悉,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和青岛影视博览会组委会等联合主办。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章柏青,中国电影基金会副理事长姜涛,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主席于海丰,华夏电影发行责任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群飞,开心麻花CEO刘洪涛,北京聚合影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讲武生,著名编剧、导演赵宁宇,天津北方电影集团党委、总经理李挺伟等来自电影学界和业界的重要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电影基金会投融资发展专项基金主任、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作为学术主持,与参会专家围绕精品电影的选材、创作、制作、市场等展开了深入探讨。
  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主席于海丰在致辞中表示,本次研讨会的时机很好,主题很有价值,如何让银幕上的英雄人物感动观众,尤其是感动我们的青年观众,找到让他们容易接受的语境来进行创作,以达到振奋精神的艺术力量,其所产生的理论成果和创作思考,将对中国主旋律电影艺术的创作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电影基金会副理事长姜涛在致辞中表示,今天邀请到的在座各位嘉宾都是电影精品创作、制作、投资和宣发的一线专家,希望大家紧紧围绕精品影片如何赢得市场占有率,从题材、主题、创作手法、市场等多角度、度出发,探讨电影精品创作、制作和宣传、发行的经验,促进中国电影提质增效、全面升级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探索电影经验,贡献电影力量。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指出,主旋律电影在最近几年迎来了创新发展,原来那些空洞化、概念化、口号化的表达方式,已经引起了年轻观众的审美疲劳。这次提出电影精品创作研讨的目的,就是为了探讨当下主旋律电影的新概念,去落实习总关于电影的指示和批示精神,电影精品创作要有精神高度,要有文化内涵,要有艺术价值。当下中国电影评论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职责,首先要建立评价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电影的评估机制,一个偏重于理论层面,一个偏重于实际操作层面。当下,我们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既要繁荣电影创作的新局面,更要繁荣电影评论的新局面,相信在中国电影从大国走向强国的过程当中,电影理论批评可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章柏青从电影史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精品电影创作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的态势。在他看来,“电影精品”当中的“精品”二字是很神圣的。一部精品要在电影史上留痕至少要在思想文化意识上有探索、电影塑造上有技巧、电影史上有创新等。随着时代的变迁,行业对电影精品的判断标准也会发生变化。当今电影已经进入产业化发展的新时代,电影的精品创作需求旺盛,高科技电影大行其道,如果在这类影片中加入思想、文化的考量,在人文内涵、电影表达手段上多下工夫,“电影精品创作”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他表示,只有从整体上将思想、文化、艺术联动到电影当中,中国的电影精品才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到业界和观众的欢迎。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建强从电影创作的角度,以《长津湖》《1921》等热映影片为例,表明、历史、战争题材均可以充满想象力。这些影片将抒情、纪实等各种手段艺术地结合在一起,带领新时代的观众触摸到数十年乃至百年前的历史温度,既有思想意蕴,又有时代的吸引力。他表示,要打造电影精品,一方面要了解观众想看什么、认同什么,另一方面要善于创造各种新的想象力和消费点,打造电影精品创作新的增长点。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群飞认为,伟大的作品需要时间的积淀和认可,被称为“精品”的电影应该是超越时代的,让人百看不厌的。在分析了中国近几年电影市场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后,他建议电影精品创作要把握好与电影类型、创作数量、主旋律影片等多样化的关系。同时,也要尊重市场规律,将主旋律影片的市场作为宣传放映主阵地,让更多的“精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著名编剧、导演赵宁宇认为,电影精品创作要把“道路自信”和“国家格局”相统一,首先要在道路自信的基础上不断反复挖掘历史,将历史性与时代性融为一体,要为今天的观众和市场来创作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影片。这需要电影创作者既要有丰富的学养,又要精深钻研,深入到历史中,深入到观众中,深入到生活中。同时,他还围绕如何将电影创作、电影服务与电影产业的良性循环,为青岛东方影都的发展建言献策。
  北京聚合影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讲武生从宣发和市场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电影市场近十年的变化。“中国电影已由精英主导消费过渡到平民化消费”他强调,未来的新主流影片一定要注重观众的现实触感,才能触摸到观众和时代的痛点。同时,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资金支持,都需要分别顾及市场票房和作品本身两个方面,真正的精品创作既要体现民族性,也要体现世界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精品创作的新浪潮。
  天津北方电影集团党委、总经理李挺伟从创作、制作、宣发三个方面围绕电影精品创作进行了分享。他认为,电影精品的题材要有时代性和超前性,创作端与投资端紧密关联,大的趋势往往决定了某个作品的价值。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它最终是以故事的形式表达给观众。工业化对老百姓来讲不是一个必备要素,但工业化能在恰当的场景下实现有效的传达。因此电影精品创作要像《长津湖》那样,用新的电影技术和新的电影表达手段,既要让观众有视听的震撼,又有心灵上和精神上的触动。
  开心麻花CEO刘洪涛认为,做精品电影需要充分的准备和持久的热情,如果为了投机和名利,就不可能做出精品。他以《独行月球》为例,认为这样的大制作影片,为了让观众看到海面上的冰山一角,就必须把海面整个冰山都做出来。“精品”贵在精,一部精品电影的创作,要从剧本讨论到最终成型的整个过程都精益求精,至于后面的拍摄制作,更需要沉下心来,要有工匠精神。“只有创作者认真对待创作,才有可能推出让观众认可的精品力作,才能够让主旋律影片永葆生命力。”
  复星影业总经理程笳淇从文化精神的角度,对精品电影做出了自己的解读。她认为,所谓经典或精品,是一种文化精神,而且有推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力量,同时又有着超越和开放于我们现有的文化品格,它能经得起时间的沉淀。目前,优秀中华文化对于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Z世代”对于文化的追求和自觉弘扬超乎人们的想象,而他们对电影精品的要求,不仅仅是大而全的工业化作品,也可能是小而美的温暖人心的电影作品,我们需要找到和推动与时代共情共鸣的好故事,并把这些故事呈现在大银幕上。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理论研究处处长王纯认为,电影精品创作从根基上说,还是要从人的培养和文化教育等基础性的工作开始。电影不仅承载了故事,也反映了一定的美学、哲学等文化价值。如果一个电影创作者对自身所依附的文化并不了解,那么他创作的故事只是一个空壳,而没有文化内涵和精神高度。她认为像《我和我的家乡》和《长津湖》等精品力作,是这一代电影创作者深厚文化积淀的表现,我们需要多关注当前年轻一代电影创作者,特别是如何发掘和培养,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
  青岛影视制片人协会会长贺志宝从主旋律电影创作出发,分享了山东及青岛在主旋律制作方面遇到的现实困境,呼吁建立保护主旋律创作的行业基金,保护拍摄这类题材电影的企业和创作者的积极性,为中国未来的新主流电影或中小成本电影保驾护航。
  《影视风向标》主编胡建礼认为,电影精品的创作与电影评论相辅相成,现在,电影评论也参与到电影制作的全过程中,评论是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新主流电影也需要正常的、合理的、客观的批评,电影媒体和评论是电影生态中的桥梁,应当给予媒体和影评人更大的报道空间。
  《一起拍电影》主编张志远以《战狼2》《长津湖》等为例,分析了近年来电影精品创作中战争片的影响力。首先,这些影片与重要时间节点和民族情绪有关,疫情让我们的群众空前团结,国际形势的压力也让我们更加有凝聚力。其次,主旋律这两年也在商业化、明星化和工业化方向发展。年轻观众没有看过以前经典的主旋律电视剧、电影,所以一旦以工业化、商业化的标准来拍摄主旋律电影时,其带来的震撼是空前的。
  就像主持人朱玉卿总结的那样,本次“致敬红色经典,奋进伟大时代——电影精品创作专家研讨会”总结了中国电影精品创作经验,为促进中国电影提质增效、全面升级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文化强国建设探索贡献了电影人的一份力量。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